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包公祠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包公祠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位是春秋时期的孙叔熬,他为官非常的清廉正直,兴修水利,著名的安丰塘就是他修建的,主张实行仁政,稳定社会。虽然官至丞相,位高权重,但是出行穿衣吃住等一切从简,经常拒绝封赏,家里没有任何积蓄。而在患病去世时,却没有钱买棺材,死后,他的儿子也只是靠打柴为生。
第二位是战国时期的西门豹,他除了是一位清官,还是有功绩的水利家,经常兴修水利,带领百姓在漳河挖掘12渠,把荒芜的田地改善成了良田。当时巫风盛行,破坏民风,西门豹就下令禁止,还惩治了邺县“河伯娶媳妇”的主事人员。西门豹治理有方,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第三位是西汉时期的张汤,他颇受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御史大夫。他死后家里不足五百金,都是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给的赏赐,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但是他主张刑罚,后人常把他当做酷吏的代表。不过后面在官场斗争中被诬陷,被迫***。
第四位是西汉时期的黄霸,官历三朝,后至丞相。为官清廉,待人温文尔雅,仁厚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第五位是唐朝时期狄仁杰,这个因为***剧的关系,大家都比较熟悉。为官期间,明察秋毫,因处理案件无人被冤而声名远扬。也经常给朝廷推举人才,有人就说,天下的人才都在你的门下,狄仁杰回答说,是为了国家才推荐人才,不是为了个人。一时也传为美谈。
第六位是唐朝时期徐有功,他也和狄仁杰一样,善于断案,长期任职司法。为官时被称为“徐无杖”就是不轻易给***动杖刑之刑。那时武则天任用酷吏,偏离法规,利用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徐有功坚决维***度,冒着被杀的危险,不愿制造冤案,随后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
第七位是北宋时期的包拯,这个我们也了解,人称“铁面无私包青天”,现在也常用“包青天”来赞美公正清廉的官员。
第八位是明朝时期的海瑞,有名的清官,***了很多错案,打击贪官污吏,禁止受贿,徇私枉法。有次他高升,有人给他送贺礼,他却一一退还了,即使是朋友送的,也不收。
第九位是清朝时期的汤斌,他官至工部尚书,当时非常大的官,但是死后仅有俸银八两,后被赐予“文正”谥号,表达对汤斌为官公正清廉的推崇。
第十位是清朝时期的于成龙,他被康熙帝重用,一生仕途平坦,担任了很多位高权重的官职。不过20年的官场生涯在去世之时只有一套官服,百姓感动于他的清廉,修建了雕像用来祭祀,康熙也赞誉他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名传千古的一代名官包拯,不管是在说书唱戏中,还是在众多***作品中,都是一副黑的不能再黑的脸,同时额头正中间还有一个凸出来的月牙,在有的***作品中还被成为“包黑子”、“包黑碳”,那么历史中真正的包拯“包青天”的原本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真正的包拯
历史中的包拯出身于北宋咸平年间的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是包拯从小刻苦读书,29岁高中进士,而且据记载,包拯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秀才形象,虽然算不上面容白皙,但是脸上虽然稍微有一点黑色,也是那种属于正常男子的脸色。在包公祠中就有一副包拯的正常画像,上面是白脸形象,五官端正,脸色正常,身高在一米六左右。
断案的包青天
虽然外貌形象与戏说不同,包拯其人一生也是断案无数,历史上的包拯为官清廉,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除此之外,也不怕得罪权贵,替百姓做主伸冤,所以才被百姓称为”包青天“,在当时北宋的京师中更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意思就是有像阎罗王一样的包拯在,暗中行贿串通的事情就没办法进行。
包拯形象的变化
那么既然历史中包拯的形象就是相貌端正,不算白皙但也绝对算不上黑脸的包公,怎么会变成今天我们***剧中的包黑碳呢?
因为在古代,人们除了看戏听戏,就再也没有其他类似通过感官来***的项目了,所以古人多爱看戏,包拯在古代很受欢迎,受百姓爱戴,而且其身上本来就断过许多大案要案,所以慢慢的以包拯为主人公的戏曲就开始流行了,但是在传统戏曲中,任务都是分角的,什么类型的人物就配什么颜色的脸谱,奸诈如,就配白脸,忠良似关羽,就配红脸,而包拯虽然人挺白,但是不能配白脸,于是就给他配了黑脸,因为黑脸既能跟白脸奸臣区分开来,又能表现出包拯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和朗朗乾坤的一身正气。
所以包拯的戏剧民间形象就转变为了黑脸包青天的形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包公祠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包公祠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