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以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张之洞和李鸿章,谁对晚清的贡献更大?

张之洞和李鸿章,谁对晚清的贡献更大?

从客观上讲,论对晚清的贡献,李鸿章要比张之洞大的多。对中华民族来说,李鸿章代表晚清***签了许多辱国丧权的条约,是个卖国贼。但站在清***的角度来讲,他是替清***办差的,是为清***工作。他自己自嘲说自己是个裱糊匠,他裱糊的就是清朝这个到处进风漏雨的大厦。

张之洞在中学教册的历史书上就没啥名,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就没提起过,只是到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李鸿章等江南的总督联名实施“东南自保”时提到一句张自洞,其余地方就没见过。

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以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鸿章的名声自不毕说,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组建淮军开始,就活跃在清朝政坛。首先替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率领淮军收复了江苏苏州、逝江等地。太平天国灭亡后又率淮军剿灭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的捻军,为晚清的“同治中兴”作出巨大贡献,名声仅在曾国藩之后。但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灭亡以没多久就死了,李鸿章却活到了清朝快灭亡。

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也作用巨大,在上海创办了一批工厂、企业,组建北洋水师。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覆灭,但在从组建到覆灭的二三十年间对维护我国的海疆安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鸿章长期行走于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当时清朝的国力不如欧美等世界列强,军事上天天打败仗,想在外交上争取胜利根本就不可能,谁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也不行,《马关条约》李鸿章不签,清廷还会派王鸿章、刘鸿章签。但就个人来讲,李鸿章是难缠的主,清廷找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人来替代李鸿章。《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赋闲在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跑到了,留守北京的庆亲王应付了局面,最后慈禧强令李鸿章出来与列强谈判,达到《辛丑条约》。

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以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之洞是进士出身,属于清流,在没有当湖广总督之前只是上上折子,喊几句爱国的口号,没啥实际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主要是在1889年当了湖广总督之后在湖北搞洋务,说实话他对湖北贡献挺大,特别是武汉。武汉开埠、武广铁路、京汉铁路都是那个时期完成的,武汉的好几所大学也是那时候建的,最出名的就是建立了汉阳钢铁厂。其它没听说他干过啥,光绪三十一年同袁世凯一齐进朝廷中枢,慈禧太后死后,摄政王建立皇族内阁,他就辞去官职回家,当年病死。

在感觉上好像李鸿章和张之洞是两代人,李鸿章谢幕后才出现张之洞,李鸿章的影响是全面的,贯穿整个晚清五十年。张之洞只在湖北闪光耀眼,兴有将近二十年。所以站在清***角度来讲,李鸿章贡献大。

其实和珅和李鸿章很类似,他也是做实业比较多,家里的当铺、建材公司、物流公司给他赚了大量钞票。

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以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为和珅打抱不平的是,和珅的钱,大多数都是做生意来的。那我就想问了,如果和珅不是和中堂,他的生意能做得起来吗?谁愿意买他的账呢?

李鸿章也是一样,很多人表示,李鸿章家里之所以那么有钱,那是因为人家自己有家族产业,可不是***来的。这可真的要笑死人了,你手里有权,谁敢不买你的账?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严禁公职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比如国外的招标项目好了,你们公司有州长的股份,州里面的项目敢给别人做?这就是***裸的现实,你标书做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人家哪怕不用做标书,在大白纸上写个啥啥平安,也能中标。

所以说从个人私德角度来说,李鸿章是远远比不上张之洞的。但是从对当时的清朝贡献上来说,李鸿章却比张之洞要强一些。

李鸿章就是个政治投机者,从最早建立淮军起家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了。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便,李鸿章建立了淮军。

曾国藩功成身退以后,将湘军给解散了。这个时候李鸿章偏偏没有解散淮军,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淮军就是他仕途的保证,这一点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几十年以后,他也是这么看待北洋舰队的。

有淮军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李鸿章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并且为清廷平息了诸如捻军起义这样的叛乱,从而进入了清朝核心圈子。

李鸿章在北边办北洋,而左宗棠在南边办南洋。两者同时起家,结果清廷将左宗棠调到西北去打仗了,南洋的事务交给了沈葆桢。

这个问题吧,唉,看到就是满腹牢骚。李鸿章这个人其实争议特别大,你要说他卖国贼吧,很多人都点头说对对对。但你要说他罪大恶极吧,真说不上。谁知道大清朝这么快就完了。

我们再说张之洞,其实你看现在很多大学,比如说他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但你要说贡献,这个得一分为二看。单论对晚清来说无疑是李鸿章比较大,李鸿章被称为大清的裱糊匠可不是白说的。那有人就说了,哎呀,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签订了辛丑条约,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你要这么说我不反对,但太偏激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确实割地赔款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苦难,但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贡献。

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组建淮军开始,就活跃在清朝政坛。首先替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率领淮军收复了江苏苏州、浙江等地。太平天国灭亡后又率淮军剿灭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的捻军,为晚清的“同治中兴”作出巨大贡献,名声仅在曾国藩之后。但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灭亡以没多久就死了,李鸿章却活到了清朝快灭亡。 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也作用巨大,在上海创办了一批工厂、企业,组建北洋水师。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覆灭,但在从组建到覆灭的二三十年间对维护我国的海疆安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再看张之洞,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而且在义和团期间,为了抵抗义和团,张之洞联合盛宣怀发起了东南互保运动,对稳定东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从这里看,好像李鸿章和张之洞差不多。但这你得分开看,李鸿章为大清朝签订了诸多条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罪人,但是对于大清朝来说却是争取了存亡的时间。而张之洞实际上就是个清流,如果少了他,大清朝也没太多影响,但是对于后世中国教育界来说却是莫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大清朝来说,李鸿章的贡献比张之洞大。但是对于中国来说,

李鸿章李相在台上的时间比张南皮要长得多,晚清成为日本胯下的纸老虎,被庚子之役弄得伤筋动骨的,都是李合肥不得不出面加以摆平的。而张之洞在日俄东北战役前后才进入军机处,统领大清继续步入衰落,要谈谁对大清王朝的贡献更大,这不是一清二楚的事麽?

要说富国强兵,大清王朝玩得很自在的花架子。南皮一生在湖广总督的任上推行新政改革,汉阳兵工厂与东方芝加哥的建设方面,的确是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张之洞和李鸿章同属于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但是我觉得李鸿章名不副实,甚至可以说是遗臭万年。他一个人就拉退了中国的进步。

晚清几乎很多历史事件都与李鸿章有关,而且都是不光彩的。他是完完全全的主和派,不愿与列强撕破脸,生害怕影响了自己的利益。他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为了中饱私囊。我觉得他都成了洋人的半个狗腿子了,从来没为国家想过什么,洋人有什么要求他就去游说慈禧帮他们达到目的。中日甲午海战,打出去的炮弹居然灌的是沙子,以致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要是他能出现在我面前,我一定***地扇他几个耳光,吐他几口唾沫(很浓很浓的那种),只是可惜那些英勇的将士们,牺牲得冤枉啊!网上有人替李鸿章鸣不平,说那个时代不同流合污就活不下去什么的。我想说你贪可以,但不能拿国运去为自己谋利,看看日本现在摆的那颗没有爆炸的炮弹,他这骂名必须一直背下去,直到永远。

而张之洞一直以来都是主战派,而且他是洋务运动的实干者。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等的军工企业。教育方面,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等等。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引领者和奠基者。当听闻李鸿章与日本人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张之洞怒不可遏,直言李鸿章犯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凭心而论我觉得张之洞贡献大。李鸿章,呵呵,还是算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之洞人物传记3000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