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芍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白芍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芍与赤芍是常用的中药差别一个字但是
1,药材来源不同:两者都是植物的根,白芍是芍药的根,赤芍是毛茛科或川芎的根。属于不同植物。白芍药材是白色的,赤芍干燥后是红褐色,
2,性味归经不同: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经.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3,功效不同:白芍养血化阴,柔肝止痛,抑肝平阳。赤芍清热,活血化瘀。
4.治疗疾病不同:白芍治疗肝血不足,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腹脘痛,肢体挛缩性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赤芍用于瘀血停滞的疾病,红斑瘀斑,肝郁胁痛,闭经,痛经,腹痛,瘀伤。
生活道认为,普通老百姓知道功效不同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赤芍颜色发红,白芍颜色发白,外观上区别。
赤、白芍均属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经,常用于肝系诸证,且皆反黎芦。
白芍功偏补、收,既补肝又泻肝,补者即补肝血,以养肝之体;泻者,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兼能安脾;多用于调节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急救止痛缓解较急的疼痛症状。
赤芍功偏泻、散,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泻肝火。多用于血瘀而导致的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白芍药和赤芍药就比如丹参与党参,只是名称比较相近,其他诸如颜色、形状、作用都有很大不同。
白芍是常用的补血药,白芍有养血敛阴、柔肝安脾、缓急止痛的作用,和血泻肝补脾胃,可用来治血虚崩漏带下虚汗等证,与柴胡、枳壳等治胁痛,如柴胡疏肝散。能柔和刚悍之肝气,使脾胃得安,故常与甘草同用治肝脾不调及腹痛挛急泻痢等证。白芍有养血的作用,四物汤中与当归、地黄、川芎同用补血养血,可治面色萎黄、没有光泽。
赤芍是常用的活血药,有凉血清热、活血消肿的作用,多用于血热血瘀之证,如月经困难,经闭,产后瘀血积聚成块而痛,以及痈疽肿痛之证,应用时往往配理血行气药如川芎等以活血行瘀,配清热凉血药如生地、丹皮等以治痈疽疮疡。桂枝茯苓丸、通窍活血汤中用赤芍活血化瘀以行血中之滞。炒赤芍偏于活血止痛,多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偏于活血散瘀,多用于闭经或痛经。
白芍与赤芍功用的区别主要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肝阴,赤芍泄肝火,白芍补而不散,赤芍散而不补,二药配伍可应用于阴虚夹瘀有热之证。
“诸参辛芍叛藜芦”。无论是白芍还是赤芍都不能与藜芦同用。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白芍药(白芍)和赤芍药(赤芍)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二者虽然名称相似,但是针对的病证方向却大不相同,大家应该如何区分呢?实际上,二者的相同之处仅是同一科属的植物根茎(白,赤同属毛茛科植物),而在外形性状,作用原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方面却大不相同。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药学理论从芍药的历史沿革到性味作用,为您做全面的区分鉴别和解答分析。
★汉代时赤芍与白芍混用
在古代,白芍和赤芍曾一度混用,成书于汉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芍药”的性味功效,请注意,那个时期白芍和赤芍并没有做分类,根据文中描述功效应用可判断未做分类,例如,《本草经》说“芍药益气”,符合当下白芍偏补的功效,又说“芍药主邪气腹痛,通血痹,这又与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近”。读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可以发现,芍药用于营弱卫强,所谓营弱是阴血不足,补营弱用白芍药;妇女血脉凝滞,仲景也用芍药,这个芍药可能就是赤芍药。由此可见,汉代赤,白芍药是混用的。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神农本草经》
★至唐宋种植芍药产生了白芍药
由于芍药花具有观赏价值,至唐代逐渐的产生的种植芍药的习惯,如《芍药花颂》中说:“晔晔芍药,植此前庭”。唐宋时期,芍药种植品的出现使其性状形态发生了改变,原本野生在陕西,四川的赤芍药,转移到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使种植品发生性状气味的改变。《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了赤芍药和白芍药的区别。
种植品芍药根茎颜色较野生品浅淡一些,呈棕黑色,皮部和木部逐渐紧实,根茎断面较野生芍药致密,就形成了现在的“白芍”。野生芍药保持着根茎黑色,质地疏松的特点,与现在的“赤芍”接近。宋代《证类本草》将白芍叫做“金芍药”,赤芍叫做“木芍药”。实际上,朱大夫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同一品种的药材,野生品和种植品的外形差异较大,如苍术野生品气味大,切开断面棕黄,朱砂点明显,种植品,气味较小,断面白且无朱砂点。白芍药就是因种植后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种植品气味形态发生改变,药物功效必然也有不同的体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芍药的气味产生变异,药物的升降浮沉就会发生改变。
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证类本草》
★白芍的药性状性味和作用原理
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本草正》
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白芍,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本草求真》
★赤芍的药性性状和作用原理
赤芍药,味苦能泄,味酸入肝,专泄肝火——《药品化义》
★白芍药和赤芍药的区别总结
①外形性状的区别
白芍饮片外皮和断面光滑,皮部与木部联系紧密,比赤芍脆,折断有清脆声。
赤芍外皮具有纵纹,质地呈木质,质地较白芍疏松,皮部与木部较为疏松,注意,朱大夫发现白芍根部的尾端,与赤芍接近,容易掺入赤芍的饮片中,但二者口感亦有明显区别。
②味道的区别
白芍味道酸涩而苦,苦味一般。赤芍苦味中,苦后发甜,这也是区别之处。
③功效作用的区别
白芍偏补,可以柔肝养血,缓急止痛,平肝潜阳。
赤芍偏泄,可以清热凉血,泄火化瘀。
总结:汉代时,白芍药与赤芍药同称为“芍药”,那个时期野生品较多,野生品类似赤芍药的性状,至唐宋时期,种植品的出现,使芍药种类发生变化,种植的芍药就是现在的白芍药。由于种植年代久远,使二者的性状功效发生了很大的区别。如白芍外皮光滑,多经水煮后切片加工,断面致密瓷实。赤芍一般就是原药材经过水闷后就可切片加工了,所以断面多呈木质。
临床上,白芍偏补,可用于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赤芍偏泄,可用于肝火旺盛,心火旺盛,血热互结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有时候是可以互换的,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中就提到“外感中风的桂枝汤,营血虚可用白芍,营血不虚兼有热重者,可用赤芍”。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古代本草的著作和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芍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芍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