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辛弃疾历史***简介,辛弃疾历史***简介5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香玉案辛弃疾?
  2. 中国词史上,辛弃疾能排进前五吗?
  3.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如何?

香玉案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宋 · 辛弃疾

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词史上,辛弃疾能排进前五吗?

绝对排进前五

1、从质量上讲,形成了稼轩体,开创一代文风。两宋期间文人鲜有人能够做到。

2、从数量讲,两宋期间文人中排行名列前茅

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辛弃疾历史事件简介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从作品流传程度讲,要高于两宋期间文人的绝大多数,且至今广为流传吟诵

4、从作者自身身份讲,他更愿意是一名武者,为国家收复失地,他的心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更能反应民众的愿望而更接地气!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诗人,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他的词现存有600多首,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他排进前五实至名归。

讲真,在词人中,我最喜欢辛弃疾…而且个人觉得辛弃疾在词人中当属第一:有“蓦然回首”的婉约,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愁绪,有“西北望长安”的悲呛,有“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清平,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感慨,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有“不尽长江滚滚流”的磅礴,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有“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有“脉脉此情谁述”的幽怨,有“望昭阳宫殿孤鸿没”的忧思…

不是说苏轼、晏殊、柳永、李清照陆游弱…而是辛弃疾太强啊!

还是先回答问题,我认为绝对可以排进前五。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好像有点太不相信辛弃疾词的水平了,应该提问他在词史上能排进前三吗,干脆点,可以问他是第一吗。

我认为就说他是第一都问题不大,理由如下:

一、他的作词数量是两宋最多的,就算放到整个词史也是靠前的。

二、水平当然也是超一流的。只凭数量当然不行,不然乾隆就是世界第一诗人了。风格上说,辛弃疾的词豪放和婉约皆擅长,各臻其秒。从词的意境上细腻委婉和豪放阔达皆有,而且情感真挚。词的艺术手法多样,尤其擅长用典,达到了用典的最高水平。

三、对词的形象有新的注入,将军之词异于过往。

四、以文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力,这一点也很牛。

五、形成了稼轩体,在宋朝能形成以自己命名的词体很少,他是其中之一。

六、很多词人在词的某些领域和境界上并不弱于辛弃疾,但论玩综合实力,他应该还是老大。

宋词之后,词的水平出现下滑,就是清朝号称“中兴”,也是与宋有巨大差距,所以辛弃疾就算是称第一,估计也是凑合可以的,苏轼等人应该不会太介意。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如何?

辛弃疾他不只是文学家,可以这么说辛弃疾的军事能力不比写诗作词差。

首先辛弃疾作为一个公元1140年出生的山东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在金的统治之下了,但是对于辛弃疾和他的家人来说,他们只认自己是***,而且也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耻,虽然辛弃疾的祖父是金的官员,但是辛弃疾从小就有着远大的抱负。那就是反抗金朝统治,恢复汉族王朝

在公元1162年的时候,21岁辛弃疾还带着2000人投靠了义军领导人耿京。而最初辛弃疾的诗词比较有名,而且耿京也颇为欣赏,所以就决定留他掌管文书。然而根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刚当上文书不久,就碰到了和尚义端来军中偷信印。而辛弃疾在追了三天之后终于将其斩杀,于是辛弃疾的剑术被人熟知了。

而辛弃疾后来又被奉命跟南宋朝廷联络,很自然的就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正式踏上了仕途。于是作为南下而来的宋朝官员,朝廷自然还是有些怀疑的,于是将其派到了战火多发、贫困偏远的淮南滁州,可谓是给他了一个烂摊子啊。但是辛弃疾不在意,只要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哪里都一样,于是在这个本来发展落后的地方,通过辛弃疾的各种改革,瞬间成了富强之地。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是招揽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来此地发展生产,而且还对当地的人们实行民兵结合的屯田制度,并且多加训练,这样的话一旦战争爆发能马上组织军队。于是这个地方成了要塞,没有人敢轻易侵略这里了。而且还在湖南任官的时候建立了飞虎队来抵御金兵

当然作为宋朝的一贯德行就是污蔑,所以辛弃疾也是受到了部分官员的诬告,说他是在趁机敛财。于是辛弃疾就将自己详细的收支账目给了朝廷,并且还上交了营寨等“要塞”的图纸,终于保住了这支军队,而且这支飞虎队跟金朝的六次战争中只有一次失败,战力显而易见的。

而且辛弃疾还不断进言,说这个金朝只不过是一个纸老虎,并且写下了著名的《御戎十论》来列举他们的弱点,可是奈何不了宋朝的怂啊!所以辛弃疾这么多年的任职以来,远大抱负一直没有实现,自然是很不甘心,于是只能写下一段段的诗词来发泄自己内心中的不甘。

稼轩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人,历史人物之一,用一句话评价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幼安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跌的多,起的少,年轻时便跟随起义军,为起义军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二十多岁跟随耿京,半路劫杀叛徒义端和尚,在大哥被张安国出卖后,自己带领五十人敢死队,杀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叛贼张安国,而后又策反金军一万多人,没有胆略,没有智慧,没有勇气,这是万万难以完成的,这也是辛弃疾最辉煌的时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远也难以忘怀。“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南归后,由于南宋对金政策,和对南归人的不信任,导致一生一直是在被贬中度过,只有短暂的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时候,然而就是这短暂的时光,平茶寇,建飞虎军,每掌一地之军队,都训练的比较好,又上书《美芹十论》《九议》等战略性文章,针对与金国优劣势,而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策论,可惜朝廷不***纳,一生积极为北伐做一切准备。这么一个文武全才,可惜硬生生的被闲置近四十年,闲置能干什么,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与不满。辛弃疾还预言了金国被蒙古灭亡,而宋朝也要开始危机,灭亡,可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眼光。大诗人陆游也不平,评价稼轩“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亚流”。而后期朝廷在其六十多岁时想启用,就在途中,去世。大喊“杀贼,杀贼,杀贼”而死。

***使稼轩生于汉高祖,光武时,万户侯何足道哉。可惜历史没有***设,历史只留下了一个诗词被传颂千古,郁郁不得志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应该考试满分,但是他就是没有真正的指挥过一场正规的战争

辛弃疾在南宋是属于“归正人”的身份,即从金朝统治区跑到宋朝的***。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在就跟着耿京领导的一支起义军,耿京相联络南方的宋朝,就派人南下,但耿京手下人多是粗大汉,字都不认识几个,正巧辛弃疾就在耿京手下当记室,耿京也就让辛弃疾一起跟着去。

别看辛弃疾是一个文士,可自小在祖父的训练下,体格相当健壮,骑射相当精通。辛弃疾就与一众人去了宋朝,宋高宗赵构见这群人来,也就相应的封官——八品的承务郎

可见宋高宗对辛弃疾并不十分看重,或者是因为”归正人“太多,宋高宗实在管不过来。尔后就是辛弃疾的上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并投降金朝。

如果,按照常理,辛弃疾既然已到了宋朝,也就没必要回去了。而辛弃疾能主动回去,并参加擒杀张国安的行动,可见辛弃疾内心是有孤勇的成分。

关于辛弃疾擒杀张国安的行动,后世学者大多数倾向是由辛弃疾动手。原因是辛弃疾虽身手不错,但主要是文职身份,又与张安国较为熟悉,因而对他没有那么重的戒心;且当时张安国正和金将在自己军帐中酣饮,其旁亲兵环卫,故有些托大,而令辛弃疾等得手。

淳熙二年(1175),茶商赖文政在湖北起事,官军屡次围剿这支叛军,都被逃过。同年六月,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各路兵马,督捕茶商军。辛弃疾到任后,选将任能,将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直接剿灭。初步让世人知道他的军事才能。

另外,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帅湖南时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取名“飞虎军”。这支军队不是正规部队,而是只用于防备溪峒蛮獠和剿灭盗贼,规模不到三千,但因为辛弃疾值舍得用钱在这支军队上,这支“飞虎军”战斗有点强,金朝对这支小规模军队的评价是“北虏颇知畏惮,号虎儿军”。

辛弃疾能成功组建这支军队,一是因为宋孝宗的支持,二是因为规模相当小,没有引起文臣们的大规模弹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辛弃疾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辛弃疾历史***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