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吴阳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吴阳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粤西⾼州的名⼈
⾼州是历史悠久岭南古郡,⼈⽂底蕴深厚,从古到今,⼈才辈出。我们盘点盘点都有哪些有重⼤贡献重⼤成绩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冼夫⼈(513~602)俚族⼈,南北朝⾼凉郡(今⾼州长坡)⼈。六世纪南⽅百越⼥政治家和军事家。
潘茂名,晋永嘉(307~313)末处⼠,世居根⼦浮⼭下,即今⾼州之潘村,治《易》明《诗》。
林召棠,千年粤西唯一状元! 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霞街村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 清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 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 嘉庆二十一年癸末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末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 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光八年返京供职。 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还乡。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如顺德罗忄享衍尚书、高要冯誉骑待郎等都曾受过教诲。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与召棠书信来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并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何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庭。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议》一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徉林霭间,或邀朋约友,载酒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年87岁。
吴姓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五个时期:即西晋“永嘉之乱”、唐代“中原战乱”、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
吴姓最早入闽始于汉。据《汉书》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叛乱称帝,汉武帝派横海将军韩说与东越衍侯吴阳,一齐歼灭余善。吴阳被封为外石侯,食邑1000户。外石侯吴阳,应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吴氏先人之一。
据闽清县《龙岗吴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吴德兴,于晋永和十年随兄学士吴向协镇,遂由江苏入闽,卜居侯官县五都龙坪村。有一支裔孙迁至闽清溪演,成为当地望族。
唐、宋及其以后,因随军、任职、战乱、投亲、避祸或逃荒等,入闽的吴氏日益增多,族支繁杂,很难逐一细述。
入闽后,其裔孙又辗转移居漳州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吴阳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阳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