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京剧的相关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京剧的相关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初的起源来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那时候乾隆55年时,召集很多戏班子来到北京唱戏,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扬州的徽班,也去进行了表演,这就是京剧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后面京剧又与秦腔,昆曲等一系列的戏曲进行了融合,也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京剧。
它的曲调版式也比较丰富,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戏曲形式,唱腔也由板腔体和曲传体相互混合而成,形成了一批经典的京剧曲目,在这一各时期京剧界有很多杰出的人才,由一幅经典的古画同光十三绝,这幅图片就展示了几位经典的京剧大家。
时间再往后推一点,就进入了京剧的完备时期,这一时期更是有很多唱京剧的大家,比如余派,马派,颜派,还有在花旦上创建了花派,再加上当时清***的支持,很多地方都有京剧的演出,甚至有专门的学校进行学习,形成了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后来的1917年,京剧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在这一段时期的,比如梅兰芳,尚小云等。
京剧作为享誉世界的民族国粹,富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徽班进京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公元1790年(即乾隆55年),为给乾隆八十大寿祝寿,四大徽班陆续赴京演出,并很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此后,经过一大批戏剧名家以及无数演艺人员近半个世纪的经营和发展,最终诞生了国粹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扩展资料;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
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
张克老师遭受过舞台事故,但是却被张克老师巧妙化解了,并且获得叫好声和掌声。
那一次演出剧目是张克老师和谭派老生名家谭孝曾老师以及叶派小生李宏图老师合演的《群英会》。其中张克老师饰演的是诸葛亮,谭孝曾老师饰演的鲁肃,李宏图老师饰演的是周瑜。
可是在演出之时张克老师的麦克风失灵了,如果麦克风失灵离舞台比较远的观众可能会听不清甚至听不见。所以许多观众叫起了“倒好”,张克老师也意识到了,于是背着身调整了一下结果没有效果。
于是在接下来的演出张克老师扮演的诸葛亮,无论是在跟周瑜还是鲁肃的对话都会离的比较近。这样一来借助他们的麦克风可以扩大声音,另一方面也显得诸葛亮更加俏皮。
而台下的观众也发现了,也佩服张克老师的应变能力,所以“倒好”也变成了正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京剧的相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京剧的相关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