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1004年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1004年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檀越之盟的建立可真的是不简单,宋朝还有辽国可以说是整整打了有二十五年的时间才最终签订了下来,而这一次的盟约实际上也是大宋帝国的一次向外输出。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确实大宋帝国在这一次的盟约中做了不少的让步,他们可以说每年还需要向辽国贡献不少的岁币,还有布匹等等。
但是确实这一次的盟约很有效果。宋朝还有辽国之间可以说是很多年都没有再发生战乱了,两国互通有无,关系良好。甚至连赈灾这样的事情都可以互相帮助,真的像是亲兄弟一样。
当然在这个时候其实宋朝还是十分的厉害的。他们的军队也是十分的厉害,杨六郎杨延昭还有他的杨家将的传说其实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说其实这个时候的大宋也还是不弱的。当然其实要是真的分析宋朝的军事,其实胜率可以说还是挺高的。
但是为什么大宋还是给人一种很弱的感觉。或许这个和他们崇文抑武有关,所以打了几下,他们就不想打了,签订一个条约。还有确实到了后面,他们着实受到了不少的屈辱,这个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减分项。
那么为什么宋朝还是要和辽国签订檀越之盟呢?应该真的是不想再打了吧,二十五年的战争,消耗肯定是非比寻常的,这个或许对国力的消耗还真的非同一般,条约里的那些东西,或许比不上这些消耗。
于是即能和平,又能减少自己的损耗,其实还是比较划算的。只不过是在自己的边上养了一头猛虎,或许这个还是有些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澶渊之盟的由来。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承天萧太后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南下,一路打到了黄河边。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决要求下进行御驾亲征,结果辽军主帅萧挞凛意外地在战场上死在了宋朝步兵的八牛弩之下,辽军士气低落,于是就和北宋谈判,签订了著名的是檀渊之盟,盟约主要内容有: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虽然澶渊之盟是在宋军重挫辽军的情况下签订了,但是盟约内容对北宋而言并没有占多大的便宜,那么宋朝为什么要签订这个盟约了,仔细分下下当时的形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北宋自开国之后就重文轻武,导致军队的战斗力普遍不高。宋太宗在位时,曾经先后两次带兵北伐,想要收复当初被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这些地区,但是两次都惨败而回,宋朝军队从此"谈辽色变",对辽国也从进攻转变为防守态势。
二、辽军长期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朝廷上的大臣也一直呼吁能尽早解决问题,让百姓过上安定日子,而和谈正是能解决两国争端的最快速的方法。
三、宋辽两国经过长年的征战谁都没有占到便宜,在国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宋辽实际已经形成对峙局面,谁主动出击也讨不到便宜,乘胜追击则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加上宋真宗生性懦弱,本来就不愿打这场战争(是被寇准硬逼着打),朝廷中的主和派大臣也占多数,于是两国就顺势开启谈判,签订了“澶渊之盟”。
因为当时主和派占主导!澶渊之战是寇准等主战派的力挺下进行的,当时战争有利于大宋后主和派立马进行各种上书和阻碍,所以澶渊之盟是各种历史原因的结果,与大宋建立之初的杯酒释兵权也有间接的原因的!
澶渊之盟,历史上的史学家,都会给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有人说,这个盟约是城下之盟,因为宋要交岁币。也有人说是和平之盟,因为通过这纸和约宋辽有了120多年的和平。但是这个盟约并不简单。
首先从辽来说,自从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后,辽就一直认为燕云十六州属于辽国。无论后面的汉,周五代的国家,还是后来的宋,都承认了国家中央***的传承,但却拒不承认割让十六州的协议,尤其后周世宗还夺回了部分十六州土地,所以说对于辽自己来说,发动对宋的战争是为夺回十六州全部土地是为目的。第二由于游牧民族特殊性,通过战争抢掠物资和竖立威信,是萧太后要做的。
而从宋朝来说,从宋太祖开始统一战争,从‘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后来设立‘封装库’,通过赎买和战争两条路来解决幽云十六州较为稳拓。意思前朝通过协议割让十六州的土地,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我也承认这个协议,但是那是宋朝的家门口篱笆墙,我不可能让你越过这个墙在我的家门口建房子。所以说,我先承认这个协议,我先通过补偿的形势,用封装库给你补偿。如果你不同意,我再招慕军队跟你打。
可是这一切由于赵光义的鲁莽,两次北伐失败而藏送。到了宋真宗时,基本宋初的名将也消亡殆尽。这次战斗由于宋真宗御架亲征,宋军士气大阵。而萧太后这边名将也基本去世,更因主帅在这次战争被宋军射死,由于无法速胜,而后方被宋军偷袭,只得与宋谈判。
澶渊之盟虽然让宋辽有了120多年和平,也有了双方高度经济发展,但对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换取了和平,一方面却相信了拿钱买和平。使得后面对西夏,金都是这种策略,同时为了防止战争,又养了‘冗兵‘’造成国力的耗损,敢终造成了‘靖康悲剧’。
是 澶渊之盟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真宗懦弱和宋朝国弱。
理由如下:
通过两国的御驾亲征比较下:
辽:两个使辽朝国力登上巅峰的人物——萧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宋朝,理由是“收复瓦桥关”。一路势如破竹,直扑黄河边上的澶州,威胁北宋国都汴京。
宋:在这样的局势下,宋真宗第一个念头便是迁都南逃。但寇准、毕士安坚持主战,又只好御驾亲征至澶州与辽军对阵。此刻的懦弱的宋真宗一定是胆颤心惊,两腿发软的。这为宋朝在有利的情况下却和辽朝签订澶渊之盟埋下伏笔。
1、公元前200年,匈奴越过长城侵扰中原,将汉高祖刘邦围困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
2、公元前626年,突厥越过长城,遭到唐太宗阻击,与唐太宗签订便桥之盟;
3、公元947年,契丹越过长城进入中原灭亡后晋;
4、公元1004年,契丹越过长城,在澶州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
5、公元1125年,女真越过长城,次年底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
6、公元1211年,蒙古越过长城,大破金军于野狐岭;
7、公元1449年,瓦剌越过长城,在土木堡俘虏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8、公元1550年,蒙古越过长城,蹂躏京畿,史称“庚戌之变”;
9、公元1629年,女真越过长城,蹂躏京畿,史称“己巳之变”;
10、公元1644年,满洲越过长城由山海关入关。
1022年,是中国历史上辽宋对峙时期。大辽916年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控制北方地区。大宋960年由太祖赵匡胤建立,控制中原及南方地区。宋代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不仅涌现一批诗词文学大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占了六位;还涌现一批书画家,如著名的苏、黄、米、蔡。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岁币)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约为兄弟之国,即为“澶渊之盟”。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宋真宗。葬于永定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004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004年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