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中考历史***性质分类,中考历史***关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考历史事件性质分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考历史事件性质分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考政治复习是一本好还是五三好用?
  2. 初中历史主要应该学习什么?
  3. “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中考政治复习是一本好还是五三好用?

感谢邀请。

中考政治复习是抓重点背,一本***是要点,五三是基础(五年来的中考题型),根据自己的需求卖。任何一本复习资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最重要),中考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考试,大多题型都是平时课后练习延伸出来的,只要每天上课专心听课,每天晚上的新闻30分不要放弃,做大题时能层次清楚地分析一、二、三点,一般都得高分。不要过分地追求过多的复习资料的量,贪多没时间看,只要将一本复习资料的题分析透,背会要点,再结合老师总结的重点,难点认真地阅读课本和关注时政要闻,政治答A是很容易的。

中考历史事件性质分类,中考历史事件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我家孩子对政治复习和学习的一点小经验,她曾经要求卖过一本***,都是考试要点。若能帮到你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感谢你的阅读,感谢你的互动,感谢关注与点赞!


把初三比作一局游戏的话,资料就是道具,好用的资料再加上努力,成绩提高会比较明显。

中考历史事件性质分类,中考历史事件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以前有个学生开局的基础比较一般,成绩中上水平,直到距中考两个月,前面的时间一直在浑水摸鱼,勉强维持水平。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就突然开始好好学习,疯狂背政治,上课也尽量认真听,作业也慢慢的自己做,也开始买一些教辅书(但是买的不多)。

唠叨暂时结束,开始说一下我对一些资料的感受。

一本涂书

中考历史事件性质分类,中考历史事件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学生买了全套,个人感觉数学太简单,不是基础差的不可思议的水平的话,数学倒是莫得用处。

那个英语我翻得少,感觉里面讲的和市面上的教辅平均水平差不多吧,不过莫得我们学校发的那个资料适合中考复习,英语这本比起中考复习用,个人觉得平时用还可以,但是它不针对中考,所以我觉得中考用比较鸡肋。

语文我也用的不多,只大概翻了一遍,现在没什么印象了,就不评价了。

那个政治我觉得范围太广,不知道题主你们学校是不是像我们学校一样,中考前几个月会给出考试范围,整理出必背的那些内容。你可以向中考考完的学长学姐问一下,如果是这样,政治就没什么买资料的必要了。

历史还是比较好用的,不过别的资料我也没有翻过,历史中考毕竟是整个初中范围,多知道一点莫得坏处。

化学我觉得挺好用的,不过因为其他资料我也没用过,所以题主你如果是准备一套一起买的话,一本涂书比起其他的资料买的意义不大。

初中历史主要应该学习什么?

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远古-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隋唐-明清)

八年级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1840-1949年)

八年级第二学期(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949-2001--当前版本是2006版,2010修订)

九年级第一学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第二学期(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00年)

初中历史的精髓就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公民打下基础。

另外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图表法。懂得引用的基本历史素材;学会使用历史地图册。


初中历史主要应该学习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是孩子问的,也可能是家长问的哈。

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初一、初二的历史老师讲得一般,主要就是在书上勾勾画画,而到了初三才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初三的历史老师讲课从来不看课本,而且跟书上的顺序是一样的,只是讲完了才看一眼课本,带大家走一下课后练习而已。

我记得初一时的历史一定要背的,因为是弊卷考试,特别是答题,填空题如果不背的话那可真的不会啊,而到了初二开卷考试虽然是开卷,但是呢好多问题在书上现找基本上是找不到的,即使有类似的题目

我要说的是什么呢,一定要对自己的历史课本的重点知识要掌握的特别熟练

不同朝代建立的起始时间(最好建个表格)、不同时期的历史***(最好建个表格)、主要历史人物(最好建个表格),这些都要熟悉,不能一问起来还得从书上查,这样子肯定是学不好历史的。

对于老师让你勾画的内容,最好背下来,对于一些重点勾画的,要倒背如流!!!

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远古-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隋唐-明清)

八年级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1840-1949年)

八年级第二学期(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949-2001--当前版本是2006版,2010修订)

九年级第一学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第二学期(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00年)

初中历史的精髓就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公民打下基础。

另外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图表法。懂得引用的基本历史素材;学会使用历史地图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作为一个在中学教了十二年历史的资深老师,我可以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历史中的问题,为大家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从历史的知识来看,初一年级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间范围从170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制度,包括七个单元或者说八个阶段,分别为远古人类、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学生首先在把这个七个阶段的特征掌握了,这有利于宏观把握初中历史的框架体系。

要培养一定历史的时空观念,比如说学到夏朝这个知识点时就要首先从宏观上把朝代的顺序掌握了,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素养,从而为以后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下一步,要能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科技五个方面来学习每个阶段、每个朝代,甚至是个别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如何评价秦始皇?就可以上面五个方面来回答。并且可以纵向以朝代,横向以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科技可以建立一张知识表格。

第二,初二历史主要学习的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内容,八年级上册内容归纳下来就是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又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间范围为从1840到1949年具体来讲主要四个专题“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近代化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八年级下册主要讲解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具体包括如下阶段:建国、巩固、一化三改、宪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等阶段,涉及政治、经济,农业、法治、外交、国防、科技、祖国统一、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列表总结初二知识具体如下:

第三,初三历史为世界史,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大块。世界古代史主要学习上古文明和中古文明,上古文明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又分为大河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海洋文明以古希腊和古[_a***_]为代表。中古文明重点讲了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文明、中古欧洲文明为主。而世界近现代史也主要讲解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民族解放史三大块内容,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条线索,具体包括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革命、初步确立、工业革命、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凡华体系、危机、干预、二战、三科、二战后美欧日发展、多极化、全球化。初三内容具体知识表格总结如下:

根据教科书和初中毕业生的历史知识检测来看,主要有:

第一,掌握基本历史事实,完成中考升学任务。具体内容考纲和考点、教科书都能看到。

第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主要通过博物馆、历史遗迹、人文或者地理名胜旅游景点,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川,风景秀美。

第三,从丰富的历史事实和英雄人物中,找到提升自己磨砺自己的地方,以古鉴今。

第四,针对部分优秀学生,适当加以人文社科研究启蒙。

以上四条逐渐递进,根据学生和学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从基本第一条开始,做到第几点看天时地利人和。

“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1874年李鸿章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上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出现到今天,一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热议。近代中国确实发生了巨变,也确实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实际上和李鸿章说的变局却不是一回事,李鸿章预感到了变局,但却没有能认识那个变局。

李鸿章的变局——是危险的时局

我们印象中的历史人物或许比较严肃,但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干一些有趣的事情,李鸿章说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其实只要为了向他的“老板”同治皇帝要军费。

这篇奏折写于1874年,前几年日本曾试图进攻台湾,当年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又来到中国恐吓威胁清王朝,可以说,当时的国际环境是非常危险的。李鸿章自己身处那个动荡的巨变时代,只能模糊地有所认识,但不能全面的认识变化究竟来自哪里。

距今过去了百年,经过那么多民族英雄玩儿命地探索,已经认清了那个变局究竟是什么!

李鸿章认识到变局的表面——诸强国联合吞噬中国

李鸿章说的变局是指,国家安全上的危险从过去的北方变为现在的东南方,也就是说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而外来的国家威胁,也从过去的单一国家的战斗,变成许多国家结伴吞噬中国。欧美诸国从海上这个清朝最不擅长的领域进攻,不远万里也要联合吞噬中国举动。

这就是李鸿章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了。

可为什么从海上来的欧美诸国威胁就比西北路上的游牧民族大呢?他说,这是因为以前边境界限分明,便于防守。但今天海上边境有万里长,没有办法处处防守,而欧美各种通商、传教又使人防不胜防。

先借用《三体》的一个概念:降维打击。

就是说交战双方完全不在同一个文明程度,竞争双方根本没有形成对抗的可能性。

李鸿章说的“数千年未有”,便是如此。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工业文明VS中国农业文明,这完全就是两个文明维度的较量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只来了数千人,便将清朝打的全无还手之力。便是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直观的外现。

一百年的李鸿章就看懂了这个。

一百年后的许多人却还不能明白。

这句话出自:李鸿章同治十一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原文如下:

作为当时清廷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在同治年间(1872)提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深远,也非常了不起,此言一出,天下皆惊,后被频繁引用,成为当时开眼看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语言。时至今日,此言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原***自西周立国,虽然大多数都没有熬过300年的坎,但是***的崩溃方式无疑就那几种:北方入侵,农民起义,权臣篡国,无论哪种都是重复了王朝兴亡的周期律,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在社会文化,生产方式,统治基础方面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的入侵让李鸿章见识到,原有的经验已经过时,坚船利炮不但代表了先进的战斗力,而且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冲击。

过去三千年中原***的农耕文明一直是最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纵然是短暂沦落,依仗自身强大的文明基础依然能够同化外来***,清朝就是个例子。所以纵然中原陆沉,只要给予足够时间,文明依旧可以复兴。

然而伴随工业革命诞生的西方工业文明,其先进深度远远超出中国的农耕文明,不但不会被中原文明同化,还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文明基础,这才是三千年未有大变局的深层含义。基于这一判断,李鸿章认为,来自西北陆上的入侵(即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的重要程度远远低于东南沿海的海防入侵,虽说这一判断险些让我们失去新疆地区,但总体来说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以英国为代表的海洋工业文明对原有***和农耕文明的冲击力最为强烈,也是清王朝最为危险的对手。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考历史***性质分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考历史***性质分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