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创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于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我总结为3点:
一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书院及乡村私塾不断发展;为了获取功名,广大学子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得以形成;同时,随着读书人数的增加,对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大量图书的印制和流传,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是促进了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读书入仕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条件和平台,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是促进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度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可以广泛网罗人才,使他们为国家服务;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标准,就使得儒学这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得以制度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当然,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如:“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刻板僵化的“八股文”抑制了学术文化的创新,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举制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从唐高祖五年(公元622年)开始的,中国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上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1919年越南的阮朝。
只计算国内时间,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甚至还传到了国外,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那么具体的意义影响,我们通过科举之前的取士制度以及科举制的发展变化来看。
说到“科举”前的取士制度,比较著名的就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以及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其实也是需要考试的,但重点就在于参加考试的资格,这个资格是由每个州郡的长官来决定的,当地长官通过辖区内的考察,觉得你这个人不错,尤其是在“孝廉”方面比较突出,就推荐给地方或者中央,再进行考试,最后量才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由每个州郡首先选取一个大中正和一个小中正,大小中正由在中央任职且德名兼备的人担任,然后中央会给他们发一张表,在表中他们需要将当地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品类,然后上报。
天下考试,皆出科举。
1,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34年产生的察举制。
察举制首先让地方士绅举荐,然后通过考试再录用,这其实已经有了科举制的雏形。但由地方士绅举荐则很难做到公正,并最终导致了汉末世家大族的产生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而科举制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的桎梏。唐朝,便是世家大族与科举取士对决的时代。
最终的胜利者是科举取士,科举制的胜出并非是世家门阀仁慈,而是因为他们在唐末被黄巢、朱温屠戮殆尽了,同时由于印刷术的传播,使寒门士子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成为可能。
2,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大兴,始于宋朝,并造就了文官集团的出现,这一点可以说是我国政治上的早熟。要知道,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文官政治。
文官政治在我国的过早出现,使武人地位的迅速下降,并导致我国中原王朝在抵抗游牧民族入侵方面渐渐力不从心,以致亡国。
同时,科举制的出现使我国社会并非一个静态的等级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而这一点在其它文明是不存在的。
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划时代的一***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成长于唐代,完善在宋代,这是全世界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最为公平的选拔制度,不存在之一。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我国的人才拔制度,经历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所谓的察举制,就是以下向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严格的说应该是从汉文帝时期形成的,皇帝要求地方上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当然,皇帝可不是拉到篮里都是菜,对于地方上举荐上来的人,还是要经过考试考核,对于这些天之骄子,还要进行分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这项察举制度逐渐成型,选材的标准逐渐统一,考试的方法也逐步确定了下来。
而九品中正制则是在天下设置设置中正官,这些中正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这些人需要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划分,将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再细分出上中下***。其实九品中正制就是察举制的升级版本。这两种制度都取决于推荐人或者中正官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世家大族对于朝廷官职的垄断,平头百姓报国无门。
而科举制度诞生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大批的升斗小民,门第不高的庶族知识分子参与到了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老百姓打开了上升通道,压在普通读书人头顶的玻璃天花板被捅出了一个窟窿。被士族垄断的***要职逐渐被底层的读书人占据。
真正有才华的书生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与舞台,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而非门第进入***中枢,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得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
科举制度不仅仅对普通老百姓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对于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首先,科举制度使得原本是大势族垄断的公权力被释放出来,大量的平民以及小地主知识分子从中央到地方上挤压了士族子弟在官场的活动空间。
原本两晋时期是大士族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况不再发生,权柄逐渐回到了帝王的手中。这对于增强皇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科举制度任人唯贤,选拔出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官员,这些人用他们的才智,默默的为国家做出贡献,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整个社会兴起了学习热潮,读书人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在当时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想要逆袭登上人生巅峰,他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除此之外,就别无他途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的教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的教育意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3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