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马嵬坡之变中,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太子李亨扮演了什么角色?

马嵬坡兵变,说是兵变,其实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杨国忠,一个是杨贵妃。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杀死杨国忠的,是一个叫作张小敬的小兵;勒死杨贵妃的,是玄宗最信任的大太监高力士。

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小敬,最近因为《长安十二个时辰》大火特火,其实这个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是个籍籍无名之人,他与杨国忠毫无瓜葛,也无血海深仇,他为何第一个冲上去杀掉杨国忠呢?

肯定有人挑唆,谁是幕后大boss呢,会是谁呢?

来看看事变的参与者:唐玄宗、李亨、陈玄礼、高力士、李辅国、张小敬等小兵。

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用排除法。

刚才已经说过了,肯定不是张小敬,因为他没有强烈的***动机,而且也不是最终的受益者。他或许对战争有怨言,是这场叛乱让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或许对唐玄宗有怨言,是唐玄宗用人不当,错失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

但这不足以让他***。

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太子李亨和杨国忠兄弟姊妹的矛盾由来已久,李亨早就对杨家那帮人的专横感到厌恶,这一点杨国忠等人也非常清楚。当安禄山的叛军滚滚而来时,唐玄宗流露出想亲征的意思,让太子监国,等平叛之后让位给太子。

当然玄宗只是在故作姿态,并不是真的打算御驾亲征,再说他也没有那能耐,但就是嘴上透露点意思,就把杨国忠吓得半死。赶紧回去告诉他的那些姐妹,抓紧向玄宗吹枕头风,经杨贵妃一“作”,玄宗只能暂时收回成命。

另外,有怪才之称的神童李泌是太子的发小和死党,李泌博学多识,有执政才干,唐玄宗也十分欣赏他,从小就被玄宗刻意安排在太子身边。这位太子高参和太子心气相通,侍奉东宫时讥讽杨国忠,为了剪除太子的左膀右臂,被杨国忠弹劾流放至湖北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面临的不是逃不逃的问题,而是往哪里去的问题,杨国忠极力劝说玄宗去四川,这不奇怪,因为那里是杨的老巢。杨国忠领剑南节度使,虽然他人在京师,但那边大小官员都是他任命的亲信,安禄山造反刚开始时,杨国忠就就让人准备物资,以防万一作西逃准备。

对于玄宗来说,他既然还信任杨国忠,那四川当然是最好的,蜀中富裕,有物质保障,有相当的军力护卫,地方最高长官又是自己的亲信杨国忠,还有比这些条件更优渥的地方么。

但是对于太子李亨来讲,四川可是龙潭虎穴,只要太子有正常智商,他都打心眼里不愿意去杨国忠的地盘四川。太子和杨国忠有旧仇又有至亲的幕僚被赶走的新恨,但在京师各方势力相互制约,太子毕竟还有威严和地位权势,某种程度上杨国忠还落下风。一旦到了蜀地,杨国忠手里兵权在握,除了玄宗,老子天下第一,李亨身家性命难保,又何谈坐稳太子之位。

那么接下来的事,只要西逃路上太子能够利用各方面条件,要么除去杨国忠一党,要么他去别处地方,反正必须得脱离玄宗的大队伍,否则一朝入蜀如同羊入虎口。

禁军将领陈玄礼在离开长安前早就想干掉杨国忠一伙,只是东宫宦官李辅国从中斡旋未能得到太子的明确表态。当玄宗的逃难队伍来到马嵬坡,军士们怨声载道,陈玄礼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发动兵变诛杀了杨国忠一党。

太子事前知道陈玄礼有杀杨国忠的企图,在西逃的路上如果干掉杨国忠一伙,最大的得益者应该就是太子。太子知道陈玄礼的***,不管陈玄礼在马嵬坡有没有再次试探过太子,但太子保持沉默甚至可能通过心腹宦官李辅国透露些信息,都足以让陈玄礼有“底气”铤而走险。

太子李亨是马嵬坡兵变的后台老板,尽管他可能没有发声,当然更用不着他出面,所有事宜由宦官李辅国和禁军将领陈玄礼具体操作。事后,太子李亨得到了利益最大化,既除掉了心腹大患杨国忠,又脱离了玄宗北上灵武另立门户。

马嵬之变应当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政局客观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杨国忠依仗玄宗的宠信长期专权误国,上至太子集团、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怨恨他,甚至连叛军都打着诛奸相的旗号,可见杨国忠已经是众矢之的,杨贵妃则更多是被连坐而死。

马嵬之变可以说是从六军军士到太子集团等各阶层、各势力的一个合力的结果,太子李亨参与并支持了这次行动,而且享受到了兵变最大成果,但不能说是诛奸相、杀贵妃是他主动故意策划的。

皇太子李亨和杨国忠有着尖锐的矛盾

皇太子李亨和宰相杨国忠之间是存在着激烈矛盾的。早在东都洛阳沦陷时,唐玄宗曾和杨国忠商量,准备自己亲征,派太子监国。杨国忠非常惊惧,于是让杨氏姐妹哭诉于贵妃,请杨贵妃出面劝阻玄宗,事情果然成功。但这也反应出太子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因此当舆论出现要诛杀杨氏家族的呼声时,李亨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在必要时刻他会亲自参与支持,以此为自己消灭最大的政敌,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皇太子李亨支持并参与了马嵬之变

马嵬兵变的主要目的在于铲除权相杨国忠,而非通俗小说里渲染的为了杀杨贵妃。由于杨国忠是皇太子李亨的最大政敌,李亨显然是支持并参与了这次兵变的。《旧唐书》的杨贵妃传记里记载了: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这个说明掌握禁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决定发动马嵬兵变之前,是知会并且主动争取了太子的支持,并与之秘密协商。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在这里是被动方,他接受和支持了这个行动,而不是他去挑唆和鼓动陈玄礼发动兵变。因此,从这里看得出他并不是兵变的主谋和策划者。

当时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在《旧唐书》的传记里记载得更清楚:

次马嵬驿, 军士不得食, 流言不逊。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 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皇太子李亨是马嵬之变的最大受益者

马嵬之变发生后,宰相杨国忠被诛,杨氏家族被斩草除根,杨贵妃被逼***,唐玄宗可以说威信扫地毫无尊严;而***最主要的发起人陈玄礼为了表达自己对玄宗的忠诚,也没有利用***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而是始终守护在失势的玄宗身边。

面对着江山沦陷、爱妃身死,年迈的玄宗已经失去斗志,他为了逃避痛苦,急赴蜀地以求平静。就在玄宗准备赶路时,当地的父老迅速集结起来试图挽留玄宗,玄宗着急赶路,于是派皇太子李亨出面抚慰百姓。

此刻是玄宗的君权最为衰弱的时候,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李亨的太子集团抓住这个天赐良机,迅速劝他以“父老牵马请留”的理由摆脱玄宗的控制,北赴朔方,成为唐***抵抗叛军、收复江山的新的领导人和精神领袖。李亨撇开玄宗,直接在灵武自立为帝,远在蜀地失去君权民心的玄宗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杨贵妃有关的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