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中治水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中治水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公元前278年,秦王派白起伐楚,楚国的鄢城久攻不下,白起受农人灌田启发,想到了引鄢水淹鄢城的法子,但鄢城在高处,鄢水在低处,怎么淹?白起灵机一动,请来了成都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李冰父子来查勘地形后,绘制了一张导水图,提议通过烧山筑堰的方式,迅速在鄢水筑起堤坝,然后修渠将鄢水导向鄢城。结果水灌鄢城,楚人军民百姓淹死了10万。那条引水的长渠,后人称之为白起渠。
历史上,水淹鄢城确实有记载,战后形成的“白起渠”,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湖北省宜城平原的30多万亩良田。但这个军事水利工程的缔造者并非剧中的李冰父子。白起和李冰都生活在秦昭襄王时代,但生长年代一前一后,李冰出生于公元前302年左右,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时李冰只有24岁,他不太可能带着正当青少年的儿子,去给白起围堰修渠。有关“白起渠”的资料,《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和《长渠志》,均只提到白起,根本没提李冰,可见李冰父子和白起渠并没关系。
史载,李冰是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剧中秦王透露,李冰已在水淹鄢城后即被派往蜀中修建都江堰。此时是公元前278年,剧中李冰父子比历史提前二十多年修建都江堰。剧中秦昭襄王说了一句:“动工建造都江堰,治理都江水患”,“都江堰”这个名字是从宋代才开始叫的,“都江”的叫法也不对,实际上是岷江。
古代战争攻城拔寨时,以水代兵实行水攻的案例很多,比如春秋时期的水灌晋阳,三国时期的曹操水淹下邳和关羽水淹七军。白起水淹鄢城,是有明确记载淹死人比较多的一次。
首先刘备并不存在什么以荆州换汉中的战略,要说有,那这个战略只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下下策而已。刘备入蜀之后的所谓战略就是:拿下汉中,保卫益州,老赖荆州,进图凉州这四种方针。
问题发生的情况应该是在问刘备割让江夏,桂阳,长沙三郡给孙权以换取和曹操在汉中争夺的时间吧。那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战略”是无奈之举,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拿下汉中,保卫益州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所谓“无汉中,则益州危矣,得汉中,则益州可保”,所以刘备必须要拿下汉中,保护自己辛苦夺来的一亩三分地。
刘备虽然拿下了汉中,但损失也太大了,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对蜀中的人口,农收和内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曹操在撤退的时候甚至搬空了汉中的人口,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还有从蜀中,南中迁居人口来填补汉中的空缺,可以说得不偿失啊!
老赖荆州,刘备因为这事得罪孙权了
虽然孙权,鲁肃多次去讨厌荆州,但刘备难得从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一下成为当世最强当然军阀之一,暴发户的观点肯定就不愿意让出荆州啦。
就在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一事一度兵戎相见的时候,曹操又在汉中凑了一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刘备于是割让三郡给孙权,以争取在汉中的利益。可是这一下来虽然安稳了孙权,但也给了三个战略跳板,后面吕蒙白衣渡江,荆州可传檄而定就是因为孙权已经早在荆州收买了不少人心。
刘备以三郡换汉中是得不偿失,却是无奈之举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让三郡确实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或许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不过这事在刘备集团中也并不是***都同意,甚至反对的声音还很大,关羽之所以敢擅自取桂阳的粮食就是这个原因。
关羽挑起火头,也给了孙权一个好借口,一直以来深受刘备“威胁”的孙权终于拿回了荆州,领土扩大了一倍之多。三国局势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原本最弱的孙权派到了第二,而刘备只能包尾了,也难为后继的诸葛丞相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讨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什么时候有过汉中换荆州战略?一直都是力保二地不失,题主意思估计是抽调荆州兵力入川是否值得?取西川是战略必需的,但是在荆州也留下了以关羽为主的精兵猛将,按照隆中对是二分兵力取天下,意料之外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这个完全打乱了蜀汉方的***,再加上后来夷陵之战刘备败光了家底,从此蜀汉基本上就只能偏安一隅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中治水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中治水历史***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