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短评8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事件短评8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项羽,终极也不过是个兵者,和韩信一样,知兵不知民。项羽太爱惜他的“羽毛”了,同为楚人,对刘邦妇人之仁,根本就看不到刘邦掌握了多少人心!坑杀降卒,让他手下一些军队的军心动摇,叛变是早晚的事。屠城***,让他完全从一个起义者变成侵略者,失败已经注定。这都没啥,至少明面上还是楚国的将军,但是他却偏偏又杀了楚怀王,哪怕就是个傀儡,这回让刘邦完全掌握了话语权,全天下讨伐他。至于鸿门宴杀不杀刘邦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硬一步步把自己作死!!!
谢邀!
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少习文,略懂兵法,据说身材高大,力能扛鼎,英勇无匹。少时见秦始皇出巡之浩荡场面,慨然叹曰:彼可取而代也!
其后项羽参加了灭秦的农民起义军,当时烽烟四起,群雄称霸,谁能问鼎天下,一统山河,尚未可知。
公元前206年,当时项羽实力雄厚,拥兵40万,志得意满,仿佛天下已指日可待。刘邦虽稍逊,兵力只有十来万,但仍不可小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项羽手下第一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摆下"鸿门宴",要项羽杀掉刘邦,则霸业可成,王位可期。
在宴席上,范增三次举起玉佩,示意项羽下手,项羽都迟疑不决、不为所动。范增又令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又被项伯阻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邦手下勇士樊哙持剑拥盾强闯帐内,怒目而视项羽。项羽赞其神勇,赏赐酒肉,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项羽有勇无谋,力大无脑,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终于放虎归山,养虎为患,为日后垓下兵败自刎埋下伏笔!
后来刘邦施行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范增被迫出走,不幸死在路上。
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萧何等谋臣良将;而项羽虽有范增而不善待,逞匹夫一时之勇,终于要被刘邦消灭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之前与虞姬相拥而泣,吟唱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要是不那么刚愎自用,不那么骄横
鸿门宴的背景。
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历史上第1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在农民起义的***中,刘邦和项羽也起兵江东,被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义军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赵杰朱巷。竭诚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还军霸上,但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两只起义军为何突然剑拔弩张,原来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刘邦入关后,派兵“距关”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十分强烈,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垂涎欲滴,又有4倍于刘邦的兵力,故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势的斗争不可避免。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场政治斗争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项羽的性格
骄矜自负、鲁莽直率。他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伯游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胸无城府,无知愚蠢。
范增在宴会上多次示意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之,听之任之,说明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从历史上看李清照有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此来看项羽性格豪爽,光明磊落,刘邦生性狡诈多凝,在得到韩信后如虎添冀,将仁义观念浓厚的项羽打得兵败如山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短评8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短评800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