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之洞和李鸿章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之洞和李鸿章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谢邀请,但我对张之洞和李鸿章没有太多研究,对他们做的事情了解不多,尤其是张之洞。我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他们不和,更有利于清朝的统治,倒不是说清朝廷故意挑拨两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想重用李鸿章,但同时也会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个与李鸿章不是一个派系的人,同时加以扶持。最终大权总是在皇帝手中,不会旁落。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经过两百年统治历练,他们对权术的掌握,权力的分配炉火纯青。而那些位极人臣的大臣们对这种方式也是洞若观火。
1首先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能臣,清***会在能臣中选不是那么合拍的人进行培养。
2大臣们也非常清楚清庭的想法,如何建立自己的势力,该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和的势力,以及如何和皇权打交道,都已经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
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既是避免“你你我我”“山头主义”、维护大清皇权、获得慈禧太后恩宠的需要,又是不同利益派别、文化傲骨的现实。作为重臣,不可能熟得和哥们一样,一旦熟了,必有灭族之灾,这是帝王所忌讳的,帝王希望权臣互相猜忌、相互争斗,这样皇权必牢固。这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根本原因,其他的都不是原因。
张之洞李鸿章同为科举出身,在洋务运动之前,张之洞主张守内陆,而李鸿章有淮军主张海防,虽然张之洞曾经在新疆为清庭立下赫赫战功,但显然朝廷还是更看重李鸿章多一些,以致后来签署的各种条约都是由李鸿章出面。
洋务运动之后李鸿章组建了北洋舰队,而张之洞则主持建设重工业方面,如湖北织布局、汉阳兵工厂、汉阳炼铁厂等,虽然名声好,但并无实际业绩,功劳方面自认不比李鸿章少,尽管二位都入阁拜相,同为中堂大人,但李鸿章更得朝廷的心,张之洞心里清楚,只是嘴上没说罢了,心里自然不会舒坦,有了隔阂所以关系也就一般,按现在话说就是普通同事之间的关系。
但比起李鸿章而言,张之洞则为官清廉,因为家中人口众多,日子过得格外艰辛,经常靠派人典当衣物之类予以维持生活!
而李鸿章则富得流油,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在李鸿章签署“中俄铁路条约”后,便从道胜银行获得沙俄给予的300万卢布的回扣,市值50万两白银,李府鼎盛之时有田100万亩,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不同风格,走的也是不同的路线,所以交集自然不会太深。
单论谁的功劳大,以事论事上来讲也都半斤八两,各有功过,高就高在张之洞的为官名声比李鸿章好太多。
谢邀,题目有一定的问题,1861年至1895年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重要的创始者组织者领袖之一,张之洞是在洋务运动后期才加入属于积极的参与者。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至1901年11月7日寿78岁)于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三年后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由科举进入仕途。后回籍组淮军对太平军、捻军作战有功,封一等伯爵,授协办大学士,并且于1870年(同治九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作为同光中兴名臣,主持清朝外交、军事二十余年。
上图是李鸿章油画
张之洞(1837年9月4日至1909年10月5日寿72岁)比李鸿章小14岁,应属晚辈。他虽然于1863年以进士第三名(探花)进入翰林院,步入仕途,但既没有对太平军直接作战的经历,也没有中兴名臣的光环,而且在翰林院一待就是18年。直到1881年,他才得以出任地方督抚(山西省巡抚和湖广两广两江的总督),在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上图是张之洞油画
一、李鸿章和张之洞在晚清可谓前后交相辉映的两颗政坛明星
两人在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上高度一致。都认为为了加强对抗西方,有必要***用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军备。通过建立造船厂和***库,以及聘请外国顾问培训中国工匠在中国制造这类产品来实现。因此,李鸿章和张之洞基本上对经济和军事现代化范围之外的任何社会改革都不感兴趣,以维持巩固大清的统治。
二人有政见分歧但不存在老死不相往来!李鸿章生前最后的回电是给张之洞的。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是李鸿章的科举同年,张之万是第一名进士(状元)李鸿章是第三十六名进士(翰林),这种关系在官场很重要!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骨干在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和海防问题上没少长篇大论的批评李鸿章!后来外放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开始接触民生兴办实业开始务实经营!尤其是调任湖广总督后办汉阳钢铁厂兵工厂还得到了李鸿章的帮助和支持!李鸿章临死前回复了张之洞对于李鸿章的辛丑条约没有为国家争到***和尊严!李鸿章当时胃血管破裂在大口的吐血,回电说:香涛国家很穷电报费很贵,我拼了了老命和列强谈判,你还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将来到中枢执政记住自己的话……若干年后张之洞被摄政王载灃一句“有兵在”也气的吐血,不久也在报憾中死去!
谢谢邀请!
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晚清政场上著名的洋务官员,如果仅仅就所从事办理的洋务运动来说,两个人的风格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说是一虚一实,李鸿章务实多,张之洞务虚多。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科举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务,因为刚好遇到了太平天国战争,于是“由翰林变绿林”,在清***兴办地方团练的政策下,由京官回籍,后来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大量军政实际经验。
在之后办理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的眼界格局并不很高,其洋务事业的目标主要着眼于一些实际的工作,以巩固海防为核心主题。加之李鸿章在建设投入上抠抠搜搜,手笔不大,导致很多建设瞻前顾后,格局太小,以至于以小投入建设完毕后,又发现需要再扩大再投入,以至于北洋的洋务建设充满了重复建设、不断打补丁等现象。不过,因为李鸿章有长期的军政工作的实际经验积累,他所办理的洋务工作基本都是实锤,无论是建设天津水师学堂、编练北洋海军、开办开滦煤矿,或是修建北洋海防线上的各处炮台等等。纵使建设水平不高、,但基本都还是抓住了要害,具有一定的实效。
张之洞比李鸿章小了一辈,出生于1837年,可以算是李鸿章的晚辈。也是科举出身,也被点了翰林,担任翰林院编修,直至内阁学士。因为赶上的时代相对太平,张之洞长期担任京官,也由此成为了当时主要有翰詹科道官员构成的清流党,以针砭时事、弹劾官员为能事,即耍笔杆子、动嘴皮子,因为文辞犀利,是清流党的一员健将。
不过事有蹊跷的是,1881年张之洞由京官外放山西巡抚,从此成了清流党中少有的封疆大吏。相比起李鸿章等督抚大员,张之洞因为有着清流党的独特人脉,在地方开展工作相对更为顺畅,不用特别担心清***中央里有人捅刀子。
任职地方之后,张之洞也发现了举办洋务事业是大势所趋,所以在张之洞历任地方巡抚、总督的过程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举办了很多洋务事业。不过由于早年的任官背景的不同,张之洞缺少军政实务经验,多的是政治倾轧的经验,张之洞办理洋务事业的首要目标以博名为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注重政绩工程。不管相关事业的实效如何、后续如何办理,只顾题目大、摊子大、大手笔。也因而,张之洞兴办的洋务事业,很多要么是成了烂尾工程、鸡肋工程,要么是勉强支撑到后续官员接任,成了后任手里的烫手山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之洞和李鸿章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之洞和李鸿章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