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关于李鸿章历史***概括,关于李鸿章历史***概括5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然果真如此吗?
  2.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3. 对于清末重臣李鸿章,你怎么看?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然果真如此吗?

这句话很简单,意思是说年轻时大多人云亦云地以为李鸿章就是个卖国贼;而当你有了很多的人生阅历以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他的难言之隐!

让我们一起看看李鸿章生前留下的一首绝命诗

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

如果你并不知道这是李鸿章写的临别赠言,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会有什么感想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莫名的伤感!

我们很多人都是从中小学历史课本上了解到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始终认为他就是卖国贼,正是他与日本西方列强分别签下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也许就是“少年不识李鸿章”的看法!

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关于李鸿章历史事件概括5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在当时那个西方列强横行天下的年代,弱国无外交就是最大的无奈!李鸿章早年跟随其老师曾国藩一起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单独成立自己的“淮军”走上了一条自己的仕途。直至成为满清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他一心图强致力于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他的目的,也是他的战略制衡目标。现在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借力打力未尝不可。即使是现在的国际外交竞争之下,也同样有着“合纵连横”的策略。比如说,李鸿章希望通过俄德法三国干涉,以达到日本对辽东半岛的主动放弃。事实证明日本人最后迫于西方三国的压力而提出“赎辽费”一事。最后,满清***只得再拿出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有一件小事,当1898年李鸿章游历西方世界后,从美国乘船归来时要途径日本的横须贺码头换乘摆渡,李鸿章宁死不愿意踏足日本领土,这是他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的誓言,即“此生不履日本”。于是守卫只得用一块木板搭在两船之间,李鸿章颤颤巍巍地走过“独木桥”。足见他的内心深处对于日本恨之深!也可以说,西方世界的繁华与强大让他内心深处的富国强兵愿望更甚!中日甲午一战打破了他的强军梦,或者是中断了他的梦。他是真的恨日本呀……!


怎么说呢?李鸿章这一生前半生还是很顺利很风光的,因为李鸿章有才曾倒背春秋,受到恩师曾国藩的赏识,并且后来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一路顺风顺水的,如果清***不遭遇变革不遭遇日本侵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话,也许凭借李鸿章的才能可以位极人臣不说,死后还可以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不至于被人骂的体无完肤,卖国贼三个字钉在了李鸿章的身上。


李鸿章的晚年才是最备受诟病的,因为李鸿章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李鸿章签订的,李鸿章逃避不了这些责任,但如今细想想腐朽没落的清***,只会求和的慈禧太后,满朝只会打嘴仗的文官大臣,那些是可以出来力挽狂澜承担责任的人呢?


的确《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但是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挨了一枪,凭借这一枪替清***剩下了一亿两白银这事怎么不说呢?李鸿章打算迁都陕西抗衡日本也要慈禧太后点头啊,李鸿章签订了这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的心不疼吗?屈辱丢人哪,李鸿章是责任人也是清***的背锅人。


其实《辛丑条约》原定的签字人是一位亲王,但是这位亲王签字的时候手一直在颤抖,他知道签了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这时候李鸿章来了,李鸿章对这位亲王说你还年轻呢,所有的骂名我来背吧,李鸿章就这么签订了《辛丑条约》,本来李鸿章就已经吐血吐的很厉害了,签完了回家以后就吐血身亡了,慈禧听了眼泪潸然泪下,大局未定,再有这样的事没有人站的出来了。


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创办者,但就是创办的晚了些,这些修修补补的技术已经糊不上清***这条破船了,李鸿章尽力了,乍一看李鸿章丧权辱国是个卖国贼,其实长大了才知道李鸿章心里的苦,做人难哪,做晚清到的中堂更难。

近来发现,为李鸿章喊冤叫屈的有之,正名更节的有之,并且是此伏彼起,大有为摇旗纳喊之人。我不知道这类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是李粉?还是李裔?李粉,只能说你们是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实质;李裔,说明你们对贴在李鸿章牌位上的卖国贼难堪,也说明老祖宗的名头让后代们感到压力。

为李鸿章更名,有说李卖国有功的,有说李是奉旨行事,不得不办的,有说李是委屈求全的,更有甚者,说李创办的企业到如今泽被后人的。有没有卖国看来不用讨论了,他们自己的后人也承认了,有功无功我也回答过他们。今天说说他的不得不办,委屈求全。大多数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执行清***慈禧的旨意而办,是非办不可,李只是践行者。这里我想先提一下曾国藩及曾纪泽,国人皆骂曾国藩屠夫,但是当年俄国强占我新疆伊犁,清***已经同意割让伊犁,并命在俄的曾纪泽签字的时候,曾纪泽完全可以签字划押了事,在封建社会,尤其是腐朽的清***年代,抗旨不尊意味着革职杀头,但是曾纪泽却能够宁死不签,决不做卖国贼。无独有偶,民国宋子文,在国民***同意的情况下,决不签外蒙独立的条约。李鸿章为什么做不到?他无非是怕得罪了老佛爷丢了官,开罪了洋人丧失其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其既得利益,这样一个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还厚脸皮的自称东方俾斯麦,真是厚黑到家了。而俾斯麦回答他的是:幸亏他不是西方的李鸿章。孰贤孰能,不说自明。李氏既得利益我也数不过来,甚至不知道,他的后世们竟然说他敛财有功,现在的若干产业都出自他手。当时也有左宗棠、张之洞之流,他们做的比李鸿章绝不逊色,但没听说他们卖国,近代工业似乎他们更胜一筹。

在这里,我奉劝李家后代们本本分分做人,不要再为老祖宗洗白了,中国有句老话:越描越黑。曾左张之辈不乏后人,但没有听说哪一家为老祖宗唱赞歌,今人也没有骂他们卖国贼。孰是孰非国人还是心中有数的。不多说了,好自为之。

看看一些伟人对李鸿章评价。

毛泽东:舟大而水浅也。

曾国藩: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美国总统格兰特:和德国宰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并称当时世界四大伟人。

李鸿章做出的一些事情,影响深远。

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发动了洋务运动。如派人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李鸿章创办了创办军事工业,开设军事学堂,如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织布局。为中国的现代化还是打下一点基础。

签订条约

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了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接受俄国人的贿赂,签订《中俄密约》。中法战争胜利前提下,签订了《中法新约》。这些条约都是对国家***很不利的。

当然能签订这些条约的绝不是一般的人,他也知道这是遭人痛骂、遗臭万年的事情。那为什么还要去签约呢?

少年的时候读历史知道大清有个李合肥贪财无数。如今上了网才发现这是事实。更加可恨的是李鸿章把捞来的钱财藏在敌国境内。令当年的革命群众抄查不到。如今其后人利用当年的赃款开启了洗白模式。真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世代***李鸿章”啊!

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中先后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等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工业

开办开平煤矿(河北开平,李鸿章)、湖北织布局(湖北武昌,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张之洞) 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左宗棠)等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清***先后耗费巨资建立了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与福建海军四大近现代著名的海军。

1、创办军事企业: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筹建新式海军: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整顿海防,经过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3、兴办民用企业: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也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手兴办厂矿铁路、 航运、电报等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掘的大型煤矿。这些民用企业,除了少数为官商合办外,大多***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官府控制管理大权,吸收商人投资参股。与军事I业相比,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工业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

4、培养洋务人才:

京师同文馆:1862年,在奕訴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6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言馆。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新式学堂。

幼童出国留学: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对于清末重臣李鸿章,你怎么看?

李鸿章曾经自嘲,他是清王朝的裱糊匠。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恰当的。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首先他早年帮助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又功,然后又是兴办洋务运动创建威震亚洲的北洋水师。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付之一炬,全军覆没。李鸿章出使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至此李鸿章被彻底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确实要为中国的积贫积弱负责。但是如果把李鸿章放在历史的其他时期那他无疑将是一员干吏。清朝末年的局势确实难以回天,尽管如此他还是建立了一只强大海军,如果得遇明主说不定能够避免甲午海战的悲剧。

可是历史不容***设,李鸿章的功也是他的罪,因为他效力的是一个行将就木,腐朽的封建***,如果他敢为人先,站出来大胆变革说不定能够避免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的苦难,也能避免他个人的悲剧。

做为晚清的中兴名臣李鸿章一直是近代比较有争议的人物。

对于熟悉清史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晚清的腐朽,都是靠四位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全力支撑才晚灭亡了几十年。

年轻时代的李鸿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时

期,雄心勃勃,准备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为此愿望还曾做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候。

由此诗意境可以看到李鸿章的报负。随着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验,慢慢的李鸿章在官场中不甘心屈居与人下,对于多年来在战争中得到锻炼的李鸿章,不仅仅经验得到升华,而其眼光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面对现实中的战争,西方的利器在战争中给他视觉上有很大的冲击,令其影响十分深刻。

正是即与这个情况,掌握了权力之后的李鸿章,一心想要改变晚清积弱腐朽的面貌;然而朝廷上的利益集团对李鸿章的夺权争利相当的不满,在满族人的思想里***属于低等人,只可利用不可重用,而李鸿章做为洋务派的[_a***_]领导人,只能忍辱负重徐徐图之。

李鸿章早年对待国内太平天国与捻军的起义,为稳定晚清***血腥镇压,对于起义人员毫不留情;为晚清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而对于侵略的外邦国家,常常迫于对方武力压力委屈求全,签订岀不平等条约,对于侵略者完全看不到对国内起义人员时的坚决与无情。从尔判若两人!甚至于与侵略者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好处。

随着官场上的经验,李鸿章变得圆滑起来,早以失去了当年雄心勃勃的愿望;变得势利而保守,对待功利得失看得相当严重,为达目的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晚年与左宗棠争功到白热化成度,与洋人相勾结搞垮了胡雪岩的商业;从而使洋人与己得利,丝毫己不记得自己当年发下的誓言。

总结:

做为近代中国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至今李鸿章的所做所为被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上的角度看问题,李鸿章对于近代中国的出路和发展功大于过。处在腐朽的晚清***,他的某些治国之道如果执行就会伤害了朝廷中某些贵族的利益,而这些贵族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从未有忧患意识;而心存侥幸心理,而李鸿章最大的痛苦来源于他的忧患意识清醒;从而想报国求变强,奈何手里权力有时的缺陷和功利心态的变化,对事情的处理难免带上个人感情;不被人理解而自己忍气吞声的性格。晚清许多不平等条约亦为朝廷上层所决定,而李鸿章有所参与能拿决定寥寥无几,从而成为背锅侠;当然李鸿章身处其中,他的态度与处理不当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不能脱身事外。

李鸿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与脾斯麦,格兰***誉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国际关注。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条约。他一生可以用两个阶段来概括

一、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由于清朝统治者用领土,***以及一系列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起义也进入低潮,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局面。

但当时头脑清醒的李鸿章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引进人才。在李鸿章老师曾国藩的带领下也强调购买坚船利炮强化军事。在朝野中形成了自己的派系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期间,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其中最有示范性和实力的是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他一生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实力最雄厚,能够仿制洋枪、洋炮,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了世界水平,也能造轻吨的轮船或军舰。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创建的淮军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加强管理,聘请国外的军事专家,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成立了北洋水师,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李鸿章后请求朝廷允许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边的芦台间筑造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恭亲王奕訢对此给予了支持,认为这条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与此前朝廷批准筑在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上的铁路一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朝廷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但消息传出,“群臣阻谏”,奏章一封接着一封递上来,认为铁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远,利显而害隐”,恳求最高统治者“恪守祖宗成法”,“立予停止”。慈禧太后也突然反悔,收回了成命。唐胥铁路被迫改用马拉运输。期间官员甚至提出火车的修建,有违祖训,破坏风水影响庄稼收成这样的无稽之谈,李鸿章确不顾反对不依赖***独立修建了铁路。

先且不说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李鸿章有成大事的魄力,洋务运动也充分体现了李鸿章的才能,懂洋务者非李鸿章不行。李鸿章能清楚认识到大清的国事衰弱,他能够接受先进的东西,就比朝中愚昧腐朽的大多数官员眼界高远。在这些***中,他处处受到挤压,深受压力为寻求救国之道起码表现了他想国家强盛的愿望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马关条约》签订期间

甲午海战清***战败,恭亲王奕䜣请求美,俄等国家出面调停但都被拒绝。慈禧太后害怕日军乘胜进军京津地区,求和心切,不顾皇帝等人的反对,在1895年1月14日,清***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萌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前任***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却被日本谈判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挡了回来。当时日本正在进攻威海卫,不愿意立即停战议和,并且借口事关战争与和平的谈判,中国的代表未得到皇帝授予的充分权力,不合国际公法。伊藤博文表示必须由恭亲王奕䜣或者李鸿章充任全权代表,以割地赔款为条件才答应议和。

慈禧为了推卸割地卖国的责任称病不出,在1895年3月14日已经70多高龄的李鸿章老头子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双方在马关的春帆楼谈判,当时日本***要求赔款3亿两白银,被李鸿章严厉拒绝。24日李鸿章在谈判回公寓途中遭到21岁的小山六之助的行刺,小山六之助之行刺李鸿章,并非仇视李鸿章个人,而是对中日正在进行中的媾和谈判不满。李鸿章因此中枪养病,日本***为安抚李鸿章,给国际一个答复,也是做足了表面工作,派遣御医,用休战的方式笼络病床上的李鸿章。伊藤博文所代表的日本***表示李中堂因在日本被行刺,并且迫于舆论压力,同意赔款减免一亿两白银,李鸿章在谈判中说明意愿,身受一枪少赔款一亿两白银,那干脆再打我几枪继续减少赔款数目可好。伊藤博文却说如果谈判破裂,“我命令一下则北京之安危,有不忍言者,中国全权大使一去此地,能否再安然入北京城门,亦属不能保证。”这就是***裸的威胁。

尽管如此,整个谈判过程中,李鸿章还是竭力发挥了其滔滔雄辨之才。毕竟战败了,条约还能怎么签订还能怎么挽回?而在之后《辛丑条约》签订时也是倍受侮辱,在病床临终前还要被国外侵略者逼迫签订屈辱条约。

提及李鸿章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涌现出“卖国贼”这样的字眼。然而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弱国无外交,李老爷子也算是尽力了。李鸿章自己也曾自嘲:“我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为国家倾尽一生,全然不顾自己,可谓忠臣。

我们也不能用某些肤浅的字眼总结李鸿章的一生,或好或坏,他的丰功伟绩不可磨灭。是一位值得去尊敬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李鸿章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李鸿章历史***概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