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书的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书的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开创了封建正闰史观。
正闰观其实就是正统观,正闰观的本质就是指族姓统治的合法性,即为华夏民族统治的***则为正统,非华夏民族统治的***则为非正统。在《汉书》一书中,这种观点主要是用来起到神化皇权,拥'汉'为正统的作用。
从此以后,这种正统观念就在我国史学上一直存在着,而正闰观提出后,史学家们大都提倡这种观点,以至于后来的许多***在修史时也是为了争这个所谓的'正统'而竭力。
这种观点在五代史中就特别突出,比如说,北齐替代的是东魏,于是将东魏看作是正统,以东魏孝静帝为纪,而将西魏的文帝附入到他人传记中。
枚乘字叔,淮阳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心腹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汉书枚乘传的原文出自《汉书》,是一篇传记。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具体在今何处有争议)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一、在思想内容上
《史记•李将军列传》与《汉书•苏武传》同为人物传记。
前者热情歌颂了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治军简易、爱护士卒、廉洁正直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点,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并对他一生屡遭排挤乃至被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作者通过对李广的悲剧结局的描写,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也蕴涵着作者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
后者描写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凛然守节的浩然正气,面对匈奴和李陵的劝降毫不动摇,赞扬了其守节不辱、忠君爱国的崇高精神。《汉书•苏武传》因为作者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著史,所以此文比较中规中矩,但亦没有因为立场问题而批判李陵投降事件,还是比较重视客观事实。
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法上
《史记•李将军列传》与《汉书•苏武传》都精心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突出其主要性格特征,且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前者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全文中大约有四处:一是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显示了李广善射的超凡技艺;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突现了李广爱护士卒、治军简易的为人处事;三是与部下校尉士卒的对比,突出了李广的英武过人与非凡的胆气;四是与李蔡的对比,突显了李广的凄惨遭遇,也揭露了统治者的刻薄寡恩。
作者司马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灵魂。例如,以“见石射虎”表现了李广的善射才能和勇猛。另外还运用了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文章始末,作者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寓论于史,表明了作者的爱憎。
后者将苏武与三人进行比较:张胜的贪生怕死,卫律的叛国投敌,李陵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共同烘托了苏武“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
不过,与李广丰满、复杂的性格相比较,苏武的性格显得比较单薄,作者安排材料主要围绕他的守节性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书的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书的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