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徽砀山有什么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安徽砀山有什么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藩镇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头条号下找一下。
安史之乱之前,由于唐朝连年对外用兵,加上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崩坏,唐朝中央***开始设立节度使,唐朝在秦朝以来的州县制(隋朝改郡为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机构设置为道,道的官员为观察使,后来为了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唐朝在边境地区的观察使,加上了“使持节”权力,就成为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九大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睿宗711年设。河东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北庭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范阳节度使:唐玄宗713年设。陇右节度使:唐玄宗714年设。安西节度使:唐玄宗718年设。剑南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朔方节度使:唐玄宗721年设。平卢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岭南经略使:唐玄宗733年设。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请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发布了一条,允许各观察使、各州自行募兵和任免一般将领的命令,于是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力量,而安史之乱后,这些军事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各处节度使,同时由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将都给予宽大处理,这些叛将被允许自领兵将,占据旧地,他们也受封为节度使,于是此后的唐朝的藩镇遍地。
当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河北三镇的节度使和江淮等地的节度使不顺从朝廷之外,其他各地节度使还是服从中央的,而唐朝中央为了维护权威,也加强中央禁军也就是唐朝著名的神策军的建设,因此在对付一般的藩镇上,唐朝中央军事实力足以应付,于是在这种制衡之下,唐朝的仍旧维持很长时间。
然而神策军长期掌握的宦官手中,因此这些宦官权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的也逐渐腐烂掉,后来黄巢起义之后,神策军已经无法应付,后来不得不清楚出自突厥一系的沙陀人前来平叛,而后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并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
最终朱温废掉唐朝末帝,建立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而唐朝灭亡之后,各地的藩镇终于也按捺不住称王称帝的冲动,于是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1-2]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1] )与十国(891年~***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政治***,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的旗号搞地方割据。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五代十国的根源是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军事力量强大的***依次控制着中原地区。剩余的一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有的自立为帝,有的奉五代为正朔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比较长的称帝或称王的***被统称为十国。
历史上将自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到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攻灭北汉***这段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从本质上来讲,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所以五代十国的根源其实得从藩镇割据谈起。
在谈藩镇割据之前先谈两个重要的官职。
唐朝前期,行政区域划分为州、县两级,国家掌管三百多个州。为了更好的行政管理且防止在州上在设置一层会引起割据,所以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监察地方***但没有行***的***访使,后期被称为观察处置使,这些监察使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
在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像募兵制转变,在边境上形成了新的大军区——节度使,总辖区内的一切军事事务。
***访使和节度使的权利都很大,但如果不同时拥有军***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在唐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了将两合二为一的节度使,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他利用这一身份的便利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为后来的安史之乱蓄积了实力。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为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藩镇。
五代十国出现的直接原因,便是唐王朝的衰亡。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使得藩镇林立且得以逐渐做大。但除此之外,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及士风的低迷,亦是五代十国得以形成的原因。
唐王朝的衰亡是五代十国得以出现的主因,而这其中,藩镇的出现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们从赋税、兵制、科举等方面,探讨唐朝藩镇出现的原因。
赋税的影响。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许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这就造成了两个直接的影响。第一,大量农民流亡,户口失实,朝廷赋税大量减少,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开始崩溃。第二,随着流民的增加,农民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尤其是唐末黄巢起义,更是给了唐王朝致命一击。赋税的减少,使得节度使得以染指税收以满足军粮需求。农民起义使得藩镇得以普遍出现,因为唐王朝和藩镇,在对待农民起义上的态度是一样的。
兵制的影响。唐初的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成为府兵可以租庸调全免。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使得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不愿意在去当府兵。这样长期下来,军队中剩下的往往是老弱残兵。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朝廷便不得不开始募兵。这些募兵长期在节度使手下,再加上藩镇逐渐掌握了税收,使得募兵成为节度使的私人武装,不受朝廷管辖。
科举制度的影响。到了安史之乱前后,科举制度已经出现偏差 ,进士科只重诗赋。这就导致吟诗作赋大兴,而治国安邦之术缺乏。长此以往,官僚队伍的素质堪忧,无政治作为和政治远谋。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入仕无门,只好投靠藩镇。
此外,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得藩镇为了避免被迫害,往往需要独立才能得以自保。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唐王朝大厦将崩,藩镇得以做大做强。
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除了剑南节度使和岭南节度使外,其余均在西北、东北边境,防的就是游牧民族的威胁。突厥、回纥、契丹、吐蕃等等,都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为了防御这些游牧民族可能的威胁,在边境设立的藩镇便越来越多,最后尾大不掉。当初平定安史之乱,唐王朝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到了后面,朝廷需要每年付给回纥大量财物,以换取平安。
回纥凭借当初的功劳,人口大量居住在长安。他们曾以三百骑攻打宫门,驱逐长安令,掠夺子女,朝廷却不敢制止。以武力防御游牧民族,使得藩镇林立。以财物贿赂游牧民族,使得国库空虚,对于藩镇更无力控制。更不要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以谋求独立称帝。这是游牧民族造成的军事威胁,使得中原***不得不顾忌他们的存在。
这个和当初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偏离有因果关系。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士子都向往在朝廷为官。但安史之乱之后,因为科举制度的偏离,入仕已经不易。再者朝廷税收大幅减小,官员的俸禄已不优厚。与此同时,藩镇逐渐掌握了财权、人事权等,开出的待遇远远好于朝廷。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大量人才流向藩镇,使得藩镇人才冠于一时。“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韩愈这篇有名的《送董绍南游河北序》,反应的就是那时的士子科举无成,而不得不投靠藩镇。黄巢也是科举落第,而投身农民起义。
等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风气更加普遍。冯道历事四世十君,号称“官场不倒翁”。但这种行为,在古代是极为人不齿的。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的时候,《死事传》只有十一个人。欧阳修本人都感叹道:“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作为领导整个社会风气的士人,都已经以保全性命为宗旨,哪里还有安世济民的理想呢!士人价值观的巨变,也使得这种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砀山有什么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砀山有什么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