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工业上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工业上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时间:1860年代至19时间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特点: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开创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的机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为动力驱动,首次用机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厂出现,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
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世界上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发展都造就了大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18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让英国迅速崛起,英国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不断对外扩张,成为久负盛名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风头无两,天下无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电力的应用。18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这次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再度提升。不再是英国一枝独秀,美国开始崛起,德国、法国也迅速跟上。同时也让工人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的发展为标志。中国终于赶上了这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大幅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差距,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从生产领域产生变革,需要提供动力支持,蒸汽机的改良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以及大工厂制的建立,从而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这场技术发展史上的巨大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世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从而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取代英法登上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新崛起的列强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财富***劳动力竞争加剧,导致激烈的争夺和战争。
重庆近代工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秘密,只是我国近代国情和世界形势促使了重庆工业的发端。
▲重庆市▲
重庆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天文地理极度恶劣的地区,如果没有近代世界形势的变化,现在的重庆十有八九连一个四线小城万县(现重庆万州区)都不如。1937年,重庆的人口不及30万,据四川省1925年《邮政统计》记载,当时万县人口就达到756566人。如果没有日寇侵略中国,万县(现万州区)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川东南最大的城市,超越重庆。
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陷落,国民***被矮寇追赶到重庆,蒋介石被迫把当时的重庆立为陪都(地理恶劣、易守难攻),同时把中国几乎尽数的经济、文化、军事设施迁到重庆,重庆才从一个破烂的码头村落,变成了民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人口几乎增长了3倍,达到123万。人口、财富、军事的集聚,让重庆工业有了第一次爆发式***展。
▲抗战时期的重庆▲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蠢蠢欲动,叫嚣反攻大陆。面对来自国际上和蒋介石集团的威胁,我国决定把一部分军事、工业基地进行搬迁、重建,这就是著名的“三线建设”。
在三线建设中,国家主要对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当时可是天量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官兵投入到了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庆▲
其中,当时的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而重庆又是四川三线建设最大、最主要的受益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内迁职工达43 488人。在重庆迁建、新建的项目有200多个,仅对重庆地区的直接投资即达42亿元。此外,1964年下半年至1967年,在重庆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项目中,国家还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原长安机器厂、望江机器厂、江陵机器厂、建设机床厂、空气压缩机厂、长江电工厂和嘉陵机器厂等至今对重庆有重大贡献的厂家,都在三线建设中投入巨资进行了改扩建。今天重庆人引以为豪的长安汽车,就是原长安机器厂。四川省还对重庆冶金、化工、机械工业项目进行配套建设。在三线建设”末期,重庆已经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
▲长安汽车▲
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省对重庆交通项目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先后有川黔、襄渝铁路的修建,嘉陵江大桥、涪江大桥、朝阳桥的建设,以及各港口、码头、机场的新建和改扩建。
通过“三线建设”,重庆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备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至1980年,“三线”新建企业加上原有兵工厂,重庆地区拥有38个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固定资产原值达18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
▲嘉陵江大桥▲
从三线建设四川省对重庆的重点投资,可以看出,重庆的发展离不开四川省的全力投入,四川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重庆的亲爹加奶妈!
通过抗日战争时期国家中心内迁,通过三线建设,让重庆从一个山村鱼码头,一跃成为我国主要的大城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工业上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工业上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