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刘禹锡的重要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刘禹锡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据我所知,刘禹锡被县令三次刁难的***是这样的: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到和州,和州县令故意刁难他,最开始故意给他安排三间小屋,没想到刘禹锡欣然接受,还自得其乐。
县令气极,便又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另一处一间半的小屋。几个月时间搬家三次的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因为参与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然而,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第一次刁难: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但策知县却把刘禹锡撵到城南的江边去住。面对这种情况,刘禹锡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
第二次刁难:知县见刘禹锡不低头,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州治历阳德胜河边,刘禹锡看到门前垂柳依依,河水潺潺,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人在历阳心在京。”
第三次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看策知县三番五次刁难自己,很是生气,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那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将这篇文章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最后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被贬并非因参加起义。
从刘禹锡一生来看,其实刘禹锡前后总共被贬三次,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刘禹锡初入官场,再加上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永贞改革开始之初,便大力的支持革新,与王叔文、柳宗元共成一派。但是,最后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于朗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在朗州呆有十年,在此期间,也常常受当地官员的欺负,但是刘禹锡,能够乐观的面对,《陋室铭》便是当时写的。
在十年后,刘禹锡被朝廷召回,回到长安之后,在一年春天,刘禹锡游玩时诗兴***,创作了一首诗,诗中隐约的包含对权臣的讽刺,《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便被人抓住把柄,之后便又被贬,这次被贬了十二年,十二年后,刘禹锡重新游玩到玄都观的时候,又作诗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同样的,刘禹锡又遭遇了第三次被贬,但是刘禹锡虽然为人性格倔强刚毅,但是面对自己被贬,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面对,所以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刘禹锡的重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刘禹锡的重要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1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