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诗词中出现的历史***,诗词中出现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代不到20岁就去世的名人有哪些?
  2. 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是哪里?
  3. 为什么唐朝出现那么多诗人以及诗作,是文化现象还是历史必然?

中国古代不到20岁就去世名人有?

项橐

春秋时纪国人,著名神通,七岁时孔子曾向其请教。因太出名,各国在“人才争夺战”无辜被杀,年仅十二岁。

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终军


当时人称终童。今山东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18岁被选为博士***,受到汉武帝青睐。先后出使匈奴、南越。汉武帝时,南越还脱离于中央之外,处于地方割据状态,终军主动请战:“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现在所说的“请缨”一词即来源于此。终军说服南越王臣服汉廷,但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被杀。死时年仅20出头死后归葬济南。

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冲


东汉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十三岁时染疾而亡。

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诗词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不疑


曹冲的好友,少有异才,聪明敏达,能诗善文。因曹是曹冲的好友,曹操每见周不疑即想到曹冲,就找借口把他杀了,死时仅十七岁。

夏完淳


小名端哥,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军抗清,十六岁兵败被俘,不屈而死。死前怒骂洪承畴,被后人称道。

应该还有,只是见识有限

感觉这个问题好残忍啊,二十岁不到就去世,而且已经成名了,基本上也应该都是神童了。从古代的神童里找,真的发现了那么几位:

他牛到什么程度呢?孔子把他当老师一样请教!这个时候他多大呢?7岁!

一年冬天,孔子来到兖州西关,见一孩童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画了一座城池,非常漂亮,就从一旁绕过去。没想到这小娃竟气呼呼地说:你这老先生好美道理,有城门不走,竟然绕城而过?

孔子说,我拍踩坏了呀。两人就你来我往辩论起来,据说孔子问了好几个问题,项橐都回答上来了。

而项橐问了孔子三个问题,项橐认为孔子没有回答对,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16岁兵败被杀的夏完淳。

以前读过夏完淳的一首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是夏完淳在被杀之前所写的一首诀别诗,名字叫别云间,我看他的意思就是别人间了。夏完淳是明朝末年的斗士,在父亲、师傅的感染之下,充满了爱国热情。

他是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抗清名士,老师陈子龙更是抗清名将。在这种生活环境熏陶之下,夏完淳自然也是非常希望为恢复明朝付出自己的力量。

当时只是北京被攻破,江南地区尚未完全被清军占领。所以千万不能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人还是要有一点抗争精神的。刚参加抗清行动的夏完淳,只有14岁。

洪承畴的脸都被夏完淳给说红了,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夏完淳。最终夏完淳在16岁这一年被处死,实在是非常可惜。

夏完淳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优秀的爱国者,他死的时候,家中的媳妇儿钱秦篆还怀着孕。得知这一惨况以后,钱秦篆伤心欲绝,孩子生下来就夭折了,她本人也遁入空门。

刘弗陵的出生是比较特别的,因为他是汉武帝的老来子。汉武帝的其他儿子都长大成人,到各地做诸侯王了,刘弗陵还是留在汉武帝身边。

何挺颖是我党我军早期优秀政治工作者,也是毛泽东任军事主官的政工搭档,他上过大学,参加了秋收起义并促成“三湾改编”,参与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只可惜,英年早逝,24岁就壮烈牺牲了。

何挺颖(1905年5月—1929年1月25日) ,陕西省南郑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26年夏,何挺颖受党组织派遣到北伐军部队任团指导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9月,随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一连党代表任连党代表,是“三湾改编”的亲历者、支持者和践行者,也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在阻止团长陈浩、徐恕、韩昌剑等企图拉着红军队伍叛变***上,他第一时间把消息通知给***,并与罗荣桓、谭振林等人一起商量,巧妙周旋,使陈浩的阴谋最终破产,保住了红军队伍。

在井冈山时期,由于周鲁误传中央指示,开除了***的党籍,安排毛主席担任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师长,何挺颖被任命为师党委书记,也就是后来的政委,他成了***唯一的政工搭档。

他参加了井冈山历次的反“围剿”斗争和战斗。朱、毛会师后,何挺颖任第三十一团党代表。在***、朱德的领导下,何挺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一次又一次的战斗。 1928年8月,湘军吴尚勾结赣军王均,纠集了4个团兵力,进犯黄洋界,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而红军加上赤卫队员不足300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在关键时刻,何挺颖与张子清、朱云卿、袁文才、王佐等人用一发炮弹击中了敌人指挥部,打退了敌军,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得知后,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 井冈山》一诗: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24日,在大余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转移途经吉潭村时再遭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著名作家著名作家***实写到: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一般的想法是古代人寿命都不长,很多人都是英年早逝,也就因此有“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未满20岁就已经去世了呢?

这样的人物还是很多的,如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冲。

另外还有如:

说起这个名字部分人可能不太了解,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是李元霸。

没错就是在隋唐演义》、《说唐》等古典小说之中的隋唐天下第一条好汉,不过真实历史中的李玄霸并没有***中李元霸那般的武艺卓绝,力大无穷。

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同母兄弟。

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旧唐书》

因为李玄霸以16岁的年龄就早早的去世,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也就因为如此在***中才把他的形象丰富起来,赋予了传奇般的色彩。

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是哪里?

杭州西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作西子,浓妆谈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水才能没马蹄。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蜀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提到“古长安”,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曾经的汉唐风韵,因为“长安”是西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的首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所以很多诗人笔下都有长安城。

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道尽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让我们仿佛看到柳永悲苦的一生。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也似乎让我们听见了征夫的妻子们秋月下边洗衣服边思念远方的夫君的寂寞之声。

历史上的古长安城也就是如今西安丝绸之路起点,见证过封建王朝的繁华盛世,也见识过太多人间的悲欢离合。古诗词就是一笔笔情绪一个个故事一次次见证。所以,古长安是古诗词里出现最多的地名。


古诗词中,提到[_a***_]有六十多次,主要在唐诗宋词。因此,楼兰如果不是古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也是最多之一。

楼兰,西域小国,在罗布泊西部,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楼兰夹在大汉与匈奴之间,***取交好两方的中立政策。然而摇摆不停,时有劫掠商队、伤害汉使的***发生,汉武帝两次发兵征讨;汉昭帝时,汉朝与楼兰关系一度恶化,傅介子受命出使,所遇非礼,设法杀死楼兰王,立新王,汉朝以保护新王的名义驻军彼境。东汉至魏晋,楼兰还存在,继续充当东西交通枢纽;再后,忽然在史志消失,大概是被时间和风沙湮灭了。

唐朝及后,楼兰嬗变为胡族敌人的代称,作为特定意象,进入诗歌文翰。李白、杜甫、王昌龄、辛弃疾等众多诗家词人咏及楼兰。举例二首: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原苍茫如海,长长云带遮天蔽日,白雪群山暗晦连绵;远征队列开出边关,迈进漫漫大漠,回首遥望,玉门关独自镇立瀚海边缘,雄关背后,是我们的国度和家乡。我们身穿甲胄战衣,鏖战沙场,百战杀敌,不打败敌人决不收兵,不解除祸患决不回朝。)

唐高宗当政时,吐蕃、突厥数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挥师出征。王昌龄作《从军行》,借用汉军伐楼兰故事,描述唐师讨胡情景;写景辽阔苍凉,抒情坚毅豪迈,一派顾盼自雄的盛唐气象。

南宋,文武双全的辛弃疾笔涉楼兰,国势已变,唐雄宋雌,诗意是另一番况味。

个人觉得古诗中出现最多最多的地名,有以下六个!!长安,蜀州,金陵,洛阳,西凉,大都!

之所以出现这些,也与时代更迭和家国情怀有关。诗人多浪漫感伤。下面举些例子,嫌长的可以忽略。

1.长安:

《长安春》唐·韦庄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

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

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

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

《长安别》唐·王建

为什么唐朝出现那么多诗人以及诗作,是文化现象还是历史必然?

很多人提到诗就会想到唐诗,其实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文”两种体裁一直是文坛上的主角,从先秦到晚清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后来出现的那些“词”、“曲”、“杂剧”、“***”等等文体,那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游戏***作品,一直处于边缘化。

所以,不仅唐代有很多诗人和作品,历朝历代都如此,只不过唐诗正好处于诗体变革的阶段,发展得很快、很完备而已。

古典诗歌经历了先秦谣谚、《诗经》、楚辞时代,四言杂言体盛行,到了汉魏两晋时期,有了逐渐变革的趋势。

这种变革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拓展上。

从内容上来说,各种流派都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比如山水、田园、游仙等等流派,唐代诗坛中有很大影响力的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在萌生。也有很多知名的作品、作家,比如谢眺、谢灵运等等。

从形式上来讲,诗歌稳定在五七言体,而沈约等人永明体的创造更是直接开启了近体诗的序幕,这对于唐代的诗歌有着非常重大的启发意义

而唐代正是承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余韵,整个诗坛处于一种融通的状态里。

从内容上来讲,山水、田园、边塞等等流派在唐代都得到了完备和发展,并且结合了盛唐气象,在观感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的影响而出现的衰退、愤懑之气,又因为科举的出现,使得社会阶层得以打破,文人的创作也带有很多希望、得意的色彩,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也不曾感到对于未来的绝望。

这样的诗歌必然会给人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尤其是以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来说,更喜欢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来回答为什么唐朝出现那么多诗人以及诗作。是文化现象还是历史必然。这个问题。

唐朝的诗是我们华夏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无可多的瑰宝。

唐朝的诗做大多源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先祖,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文学创造比比皆是,。

也是反应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

也是古代的人对幸福生活心理的一种体现、以及思维方式等个方面的诠释。

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具体表现。

不是因为历史时间的推进而不同。


我觉得现在头条上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很羡慕他们,但我不是那块料,不过我相信自己总会有那么一天,十年磨一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会写出流芳百世的诗文![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我还在做梦!

盛唐之时,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国泰民安。文化教育,空前高涨,工商士民,尊师守道,不分男女,学文为耀,设立科考,层层选拔,优胜劣淘,娇娇之者,国之栋梁,委以重任,为国操劳。大小官吏,文人担当,那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总体来说,唐代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民主,思想比较自由,国家比较稳定,科举比较盛行,文风比较浓厚,***比较支持,所以,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宗瑰宝!具体来说,唐代诗人和诗词较多,既是一种特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科举制度的导向。科举制度在唐朝已趋成熟,而科举制度要求,诗词是必考课程,平民百姓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学习钻研诗词格律,这是在考试范围的,考试一定会考到诗文的内容。而且诗文越优秀,越有把握考取功名,进士及弟,光宗耀祖。

第二,经济生活的使然。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百姓生活富庶,社会安定团结,特别是贞观之治时期,经济繁荣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如果当时经济状况没有那么好的话,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出来游逸作诗,也不可能出现那么多优秀诗人和优美诗篇!

第三,朝廷大力的支持。诗词在唐代达到鼎盛高峰,与整个唐朝的政治体制有重大关联。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皇盛世,对外发展海上远洋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对内开科取士,广纳天下英才,这非常适合风流才子和迁客骚人的才华展示!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也是非常支持文人墨客去学习作诗的,统治者支持就是***支持,***支持必然导致诗人辈出,名文迭起,星空灿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诗词中出现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诗词中出现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