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安帝以后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安帝以后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第七位皇帝-顺帝刘保是安帝刘祜的独生子,生母为宫人李氏。汉安帝年仅13岁即位,朝政事无巨细均有嫡母邓绥执掌,并且在她的安排下,纳长水校尉阎畅之女阎姬为贵人,不久又册立她为皇后,时在元初二年(115年)。阎皇后不仅容貌美艳,而且才华出众,由是深得安帝宠幸,几乎达到专擅宫闱的程度。
可惜阎皇后的肚皮“不争气”,虽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但始终未能替安帝诞下一儿半女。反倒是身份低贱的李氏,仅被皇帝临幸一两次便怀上龙种,最终竟诞下安帝的独生子。阎皇后既对自己无法生育耿耿于怀,又对李氏有可能母凭子贵的将来深感忧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派人将她毒死。
可虽然阎姬除掉了情敌,但她终究还是没能生下皇子,所以安帝为了皇位传承的需要,便在邓太后的授意下,于永宁元年(120年)四月,册立年仅6岁的刘保为皇太子。对于这种情况,阎皇后相当的不满且忧心,所以等到邓太后薨逝后,她便开始实施废黜太子的***。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执政长达15年时间的邓太后病故,汉安帝亲掌朝政,并大肆封赏阎皇后的兄***侄为官。阎皇后在为家族挣得巨大荣耀的同时,也在宫内外收买亲信,准备对太子动手。此时,安帝的保姆王圣、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人为攀结阎皇后,便主动充当起“马前卒”的角色。
汉顺帝刘保能当上皇帝是宦官们的帮助下,才顺利铲除阎后一党,当上皇帝的。这也可以说是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集团争斗的结果。
皇后进谗言,刘保太子被废
汉顺帝刘保是汉安弟刘祜的儿子,他的母亲也就是一个宫女,但他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所以在五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可能是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出于女人的嫉妒心理或者是为了争夺帝位继承权,早前就鸩杀了太子刘保的母亲李氏。阎皇后怕太子即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串通,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汉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汉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了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则反驳说:"人生年未满十五,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只是汉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就这样刘保的太子被废。
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刘保最终当上皇帝
在东汉的历史上,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屡见不鲜,东汉最后的垮台也是宦官和外戚争斗的结果。在汉安帝当皇帝的时候,当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在邓太后死之前汉安帝刘祜可以说是一个傀儡皇帝。等到刘祜在巡游途中死去,随行的阎皇后想垂帘听政,学邓太后那样掌握朝政大权,但又怕大臣拥刘保为帝,所以秘不发丧,回宫后安排好诸事,才宣告消息。而此时,邓氏兄弟已经遵照阎后与宦官们密谋的决定,派人迎立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
谁知这个北乡侯刘懿是个多病的人,只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为了权势,密谋立刘保为帝。当时刘懿死时阎太后等将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大臣们知道,想秘密挑选其他王子继承帝位。为防止意外事变,他们甚至把宫门关闭,并派重兵把守。皇帝死了大臣们虽然不知底细,可瞒不了宫中的宦官。
于是孙程等十几人在宫中德阳殿秘密聚集,举行宣誓仪式,每人割去一片衣服,决心同心协力,共举大事。两天后的晚上,孙程等又在崇德殴讨论了一次,决定立即动手。他们杀死亲阎氏宦官,独留下老资格的宦官李闰,把刀搁在他脖子上,说:“现在我们迎立济阴王,不准三心二意。”李闰见到都这样了,自己反对也没有用,反而搭上自己小命,于是就答应下来。接着孙程等扶起李闰,一齐到西钟下迎接11岁的济阴王刘保继皇帝位,是为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建”。
刘保继位以后,立即带领尚书令、尚书外仆射到南宫,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僚,并命令虎贲、羽林军士严密把守南、北宫诸门。太后兄弟阎显等得到消息,为时已晚,只好束手待毙。顺帝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派使者到阎太后那里夺取到玺绶,又派侍御史去逮捕阎显和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阎氏兄弟被捉后全部诛死,太后也被迁往离宫。
刘保能够当上皇帝,可以说是宦官和外戚争权的结果,如果他不是安帝的唯一儿子,或许皇位轮不轮到他也说不定。
刘保,是汉安帝之子,但他的母亲李氏当时宫人,后被汉安帝皇后阎姬所杀,虽然如此后来刘保还是被立为了太子。然而后来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和江京、樊丰诬陷刘保的乳母和厨官。从而刘保的乳母和厨官被杀,刘保对于他们的死,心里很难过。这让王圣、江京、樊丰知道了,他们很担心。
因为刘保是太子,若他以后登基为帝,可能就会对他们不利。他们为了不被报复,于是又构陷太子刘保,从而太子刘保被废去太子位为济阴王。不过刘保虽然被废,后来他还是登基为帝,是为汉顺帝。
那刘保做太子时被废,他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
当时汉安帝的皇后阎姬无子,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将来不被威胁动摇,从而刘保被废。后来汉安帝驾崩,阎姬想掌握朝政大权,所以她就想立一个年幼的为皇帝,因为这样更容易操控。于是她就拥立了汉章帝之孙刘懿为皇帝。
刘懿也就是东汉前少帝,不过因为刘懿在位的时候,阎氏兄弟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刘懿本人也只在位二百零六天就因病去世了,(之后汉顺帝刘保登基,又是以诸侯王之礼下葬刘懿的),故而有的史家不将刘懿列入东汉皇帝中。正史也不单独给他列传,故而一般就不认为他是正统的皇帝。
刘懿去世后,阎氏兄弟和江京建议阎姬先不发丧,而且召济北王、河间王的王子,想从中选个皇帝的人选。但刘保知道后,就把宫门关住,据兵自守。之后宦官孙程联合其他宦官,共十九名一起的杀江京等人,然后就拥立就保登基。刘保登基为帝,是为汉顺帝。而后又诛杀了阎氏兄弟。而阎姬也迁往别处居住。
就这样,刘保虽然因人构陷被废去太子位,但之后还是做上了皇帝。
不过因为汉顺帝刘保的帝位是依靠宦官而取得的,所以十九名宦官有拥立大功皆被封为侯,不仅如此,汉顺帝还把朝政大权交给他们处理,从而导致后来宦官又和外戚梁氏勾结,更甚于后来梁氏专权长达耳氏多年。汉朝也一步步的走向了衰败。
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帝王共有8O位之多,有:夏禹帝,因为犯罪人太多,下诏罪己,后因天下洪水泛滥,存下诏罪己。
轩辕帝,因蚩尤兵犯,残祸百姓,下诏罪己。
周文王,因纣王无道,民不民不聊生,下诏罪己。
汉文帝,因水,旱,疾疫,下诏罪己。
汉明帝,因日蚀,下诏罪己。
汉武帝,因昏庸无道,为太子之死,***太多,后知刘据死于无辜,后有旱,蝗去之灾,下诏罪己。
唐太宗,为百姓有饭吃,下诏罪己。
清有:顺治帝,帝。光绪帝。
罪己诏,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检讨自己过错的诏书,少有一些帝王有自知之明,真正地反省自己的过错,更多的是发生在天灾人祸频发,***摇摇欲坠,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帝王们便搬出罪己诏这么个东西,虚心地做作一番,只是消除民怨笼络人心的手段罢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88位皇帝下过罪己诏,袁世凯曾经整出个称帝的闹剧,如果他也算是皇帝的话就是89个了,有些皇帝还不止一次下过罪己诏,比如崇祯皇帝就很喜欢“罪己”,这还只是皇帝,秦代之前还有很多王也下过罪己诏,若是一一列举不知道要说到什么时候。
罪己诏之起源,古人认为从大禹、商汤就开始了,而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颁布“罪己诏”的是汉文帝。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汉安帝、魏文帝、魏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唐文宗、唐德宗、宋真宗、宋理宗、宋徽宗、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光绪皇帝等皇帝都下过罪己诏。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罪己诏,其原文如下:
前有司奏, 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 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乃者贰师败 , 军士死略离散, 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 是扰劳天下, 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 止擅赋, 力本农, 修马复令, 以补缺, 毋乏武备而已。
汉武帝早年穷兵黩武,百姓负担过于沉重,好在晚年良心发现,驳回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的建议,决定休养生息,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罪己诏,于国于民都有利。
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出其不意地攻陷凤阳,干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掘了朱家祖坟。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无奈,第一次颁布罪己诏。崇祯虽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每遇时局艰难,崇祯便下一道罪己诏,在位十七年共计六道罪己诏,最后一道罪己诏是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前发表的,原文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 逆贼直逼京师, 虽朕谅德藐躬, 上干天咎, 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去朕冠冕, 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 勿死伤百姓一人。
虽是亡国之君,却也令人敬佩。
季我努学社,青年学者:程世利
“罪己诏”是封建王朝皇帝在国家出现问题、遭受天灾、***危急、处于危难时自省或检讨的一种形式。历史上发不过罪己诏的皇帝为数不少,汉明帝、汉安帝、唐德宗、宋徽宗等,在中国2000多年王朝历史上,总共有八十八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始于汉文帝,最后终于清王朝。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三国魏文帝、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清朝比例最高,先后有八个下过"罪己诏",其中在历代所有皇帝中发布罪己次数最多的皇帝应该是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治政时期 , 自然灾害很多 , “水旱累见 , 地震屡闻” , “冬雷春雪 , 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 , 上干天咎 , 所以 , 不断自我反省 , 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 , 以罪己诏的形式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 ,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政治上谕或文书。其目的是表达自责,自我检讨,程度不一。“自亲政以来 ,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 因循悠忽 , 苟且目前。”二是对皇太后“子道不终 , 诚悃未遂。”未尽孝道 , 反使圣母哀痛。三是”对宗室诸王贝勒等满洲亲贵未能照应周全,是自己的罪过。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 , 用人“未能随材器使 , 以致每叹乏人” , “见贤而不能举 , 见不肖而不能退”。五是设立十三衙门 , 委用任使宦官 , “与明无异”。六是“国用浩繁 , 兵饷不足 , 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 , 未尝节省”。七是“朕性耽闲静 , 常图安逸” , “朕每自恃聪明 , 不能听言纳谏” , “既知有过 , 每日责生悔 , 乃徒尚虚文 , 未能省改”。顺治帝为自己罗列的14大罪状 , 应该说是够全面、够深刻的了 。加之前期发布的各项各种类,顺治帝无愧于中国历史上罪己诏数量第一者称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安帝以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安帝以后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