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文学人物传记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代文学人物传记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约将近30多篇呢,给你几篇著名的吧。
《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还有当时清朝大臣的传记《李鸿章传》、《***选集》。
***传记主要就是李鸿章传。其它主要作品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民说》、《变法通议》等。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
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严贡生,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
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广东高要县人。他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络腮胡子,倚仗自己贡生的身份,对上百般巴结,对下百般欺诈,是当地出名的恶霸。
给你推荐一本蔡东藩的《清史演义》,蔡东藩老先生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被当代许多历史大家推崇,这本书对于了解清代的历史,基本上就够了,如果想研究清代的历史,那需要看《清史稿》。
濮兰德,***:《李鸿章传》
作为后人,在评价前人,尤其是贡献大争议也大的前人时,最容易犯的一种倾向,是苛责前人。总是难以避免设想当初如果他怎样怎样,现在又会怎样怎样。类似的评论最容易引发的情感,是对于前人的愤怒情绪。
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争议较大的人物。***在评价他时,说他是“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种种看法,各类观点,莫衷一是。
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在看待李鸿章这个人时,有几个体会:一是这是一个传统儒家文人官僚代表,有比较强烈的忠君思想。二是这个人具有开明思维前瞻眼光,能够接受保守派不能接受的思想,能够***到历史的陷坑。三是这个人和同时期其他名臣相比,钱财上不干净,官德有亏。
作为传统儒家文人官僚,李鸿章身上的忠君思想,是异常浓厚的。要注意,忠君不是忠于国或者民,而是主要忠于某个具体的君主。在李鸿章这里,这个具体的君主就是慈禧太后,皇帝如何变不重要,重要的是慈禧始终在。在李鸿章的日记里,并且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对于慈禧太后怀有某种程度上的暧昧意味。似乎慈禧太后也同样怀有类似暧昧。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彼此都是人,且在一定程度双方一个是顶级的“巾帼”一个是个顶个实打实的英雄。另一方面是李鸿章是大清朝顶梁柱,尤其是到了晚清中后期,彼此具有某种相互依靠感和依赖感。这一方面,甚至慈对李可能要甚于李对慈。
作为传统儒家文人官僚,忠君这一方面没什么好苛责的。并且,其要达到忠君的目标,就必然要考虑如何保土安民,而不是祸土害民。既然要保土安民,就要平叛乱,就要御敌国。从这两方面来讲,基本上是贡献为主。要谈损害,无非是剿灭农民起义的争议,以及和列强的谈判求和。求和涉及一个后果,割让土地,这个容易引***绪。但必须承认李鸿章保住了大土,后果是失去了一些边边角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文学人物传记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文学人物传记作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