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鸿章有什么历史事件感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鸿章有什么历史事件感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功过不是我们来评定,反正我评定不了,反正对李合肥我只有仰慕的份。他的成就对我们升斗小民来说就是日月之光。至于他的成功和失败,成功是他自己的,失败并不是他自己的,这就是对他只能折服,没得评判的原因。
不算伟人也不至于是罪人,总体上说功略大于过。
李鸿章的主要功绩就是洋务运动,说他是“中国近代化之父”不算夸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当时搞洋务的不止他一人,而在他的任职区域,近代实业相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相对来说,李鸿章态度更开明,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对引进技术比较积极。所以中国走向近代化他是有功的,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是(戏肉来了),尽管李鸿章眼界比前人开阔,但骨子里还是旧官僚,甚至还是比较没有大局观的那种。
如果说李鸿章与左宗棠“海防”“塞防”之争是观点不同,那么他在海军建设问题上本位主义态度就很明显了——
本来清***准备同时推进南北两洋海军建设,当时的南洋大臣沈葆桢(1820-1879)高风亮节,觉得撒胡椒面不好,主动提出***向北洋倾斜,先建北洋海军再建南洋海军。结果1888年北洋成军后李鸿章看到沈葆桢已故(湘军大佬左宗棠也在1885年去世了,南洋再没有能与李鸿章匹敌的重量级人物),于是不翻脸认账了,反而上书说有北洋一军就够了,不必多花钱(这也成了后来翁同龢拿捏北洋舰队的借口)。于是南洋就半死不活的混日子,等到甲午战起,需要南洋支援时,才赫然发现压根没有堪用之船。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的园滑与成功给社会及后人的影响可以讲极其负面,左宗棠概括得非常经典:一个李鸿章抵十个法国将军!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这种人外战外行、内斗不断、越少越好!
李鸿章力撑危局,是无奈的选择,不是罪人也不是伟人。
***如换一个历史环境,他也许会成为一个伟人的。李鸿章的悲剧是时代和体制的悲剧。从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一直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吐血而死,李鸿章以一己之力,支撑晚清危局三十年,然而国力日衰,局面日坏。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这是国家的悲剧。
正如我们都学习过龚自珍的诗“***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万马齐喑”的局面,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晚清执政者们长期愚蠢、不思进取造成的,也是满清特有的满汉长期分裂对峙的体制形成的。这个天下,满清王公视为长着“铁杆庄稼”的家天下,作为二等公民的汉族臣民既占据大多数又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如何压制汉族防止反抗是满清从立国以来思考的重大问题。
这种视国人为敌的古代政治,让满清王公们看不到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仍然沉浸在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朝贡体制中,把远方来的侵略者(当然最初并不是侵略者)视为蛮夷,无法平等对待(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周边就没有值得皇帝们平等对待的国家)。即便是1840年战败之后,这个美梦仍然没有醒,一直到1894年鸦片战争之前,进京赶考的梁启超发现北京城里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
我们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局观之下,整个国家难以培养出来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只有象鬼子六、李二先生这些从旧体制下偶然出现的少数能够处理外交事务,办理实务的人勉强支撑局面。而且,他们少数得以实行的改革措施还屡屡受到阻挠和反复,比如著名的幼童留学***就被迫中止撤回。
睁开眼睛看世界,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事儿,当从上到下整个国家体制都在沉睡、装睡的时候,仅靠少数刚刚惊醒的人,是无法保护和拯救整个国家的。正因为整个国家无人可用,才会导致李鸿章一人实际主政(至少是对外)近三十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后人当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鸿章有什么历史***感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鸿章有什么历史***感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