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军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军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洋海军巨款***就是全国各地督抚以建设海军为名筹集资金,实际上却是贿赂慈禧用来修建颐和园的***。晚清时期国家的总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但是连年打仗以及对外的战争赔款还是让清***入不敷出,而慈禧又一心要把颐和园修好,修建颐和园需要一笔巨款,国库没钱只能让全国各地的督抚孝敬。
1888年醇亲王对李鸿章说到:“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老谋深算的李鸿章立即就明白了醇亲王的意思,而实际上是慈禧的意思。李鸿章立即委婉致电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四川总督刘炳章,江西巡抚德馨等地方大员,要求他们以筹集海军军费的名义为颐和园工程筹款。
其实李鸿章并没有直接说明筹款是修建颐和园的,但是这些地方督抚都心领神会,争先恐后以“海军经费”的名义筹集资金,最后一共筹集了高达260万两白银的“海军经费”,在这次“海军巨款”***中御史林绍年曾上书要求停止各省搜刮百姓,但是遭到了慈禧的严厉呵斥,而李鸿章和张之洞等25位封疆大吏都受到了慈禧的奖赏。
这笔巨款虽然名义上是以海军经费筹集的,并且这笔钱也落入到了北洋海军的账上,但是其实完全是各地督抚对慈禧的报效,不能算作是海军的经费。这笔钱早期全部存在了外国银行以及开平矿务局,后来逐步取出用来修建颐和园!
感谢邀请!1888年10月,醇亲王致函李鸿章,向其透露万寿山工程入不敷出,希望李鸿章与地方其他督抚设法“集款二百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李鸿章很快便明白,此举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便立刻将此事告知了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四川总督刘秉璋、江西巡抚德馨。各地的督抚心领神会,知道万寿山工程缺钱了,便争先恐后地给慈禧筹款,以表示自己的心意。结果各地督抚筹得了260万两银子,为了掩人耳目,故意将这笔巨款称为“海军经费”,以海防、工作……存储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事后,御史林绍年上奏弹劾此事。林绍年本人遭到申斥,而参与“海军巨款”的李鸿章等地方督抚却受到奖赏。
地方督抚筹集到的260万两巨款,实际上就是向慈禧行贿。但是督抚门害怕这样的事再发生,因为会让上级觉得地方的财政有富余。此外,地方督抚孝敬慈禧太后的260万巨款然只打是“海军经费”的旗号,根本不能将其算在海军经费的账目上。事后,这笔款子的所有本金全部存在了外国银行和借给开平矿务局,所得之利息用于解还从出使经费中挪用的100万两。这就是所谓的“北洋海军海军巨款”***。
题主应该说的是二百六十万两的海军巨款***,不过这笔款项其实和海军真的没什么关系。
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元1894年10月21日),李鸿章上了一道《请添拨备倭饷需折》。李鸿章的这个奏折,主要是因为为了准备对日作战的军饷、经费和订购军舰等开支巨大,已经入不敷出,请求朝廷立刻拨款。
而在奏折中提到有一笔“海军巨款本银二百六十万两”,存在汇丰银行、德华银行、怡和洋行开平矿务局等处生息,用利息修建颐和园。现在慈禧将这笔款项拨给李鸿章,用于甲午战争军费开支。
早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醇亲王奕譞就因为颐和园万寿山修建款项不足一事致信李鸿章,希望他能和各地督抚共同筹集两百万两白银,“存储生息,以备分年修理”。
李鸿章接到此信以后,知道这其实是慈禧的意思,不敢怠慢,于是立刻通告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四川总督刘秉璋、江西巡抚德馨等人,希望各地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当然李鸿章在公开场合不可能说这笔钱是给慈禧老太太修园子用的,美其名曰这是“海军经费”,声明专款专用,这笔钱将用于购买军舰和海防防务只用。
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
各地督抚接到李鸿章的信函以后也都是心领神会。尽管清末清廷和地方都财政困难,此前筹办海防时大家都喊着没钱。但是事关慈禧,督抚们都知道不可怠慢,于是立刻想方设法筹款。
最后在各地督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任务超额完成,最后筹集了二百六十万两白银。李鸿章随即把这笔巨款交给醇亲王奕譞,让他把钱分存各处生息。
当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这笔款子冠冕堂皇的挂上了“海军经费”的名义。不过知道实际用途的人不少,御史林绍年觉得这事太荒唐,还上奏请求停止报效。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上书的林绍年遭到朝廷的严行申斥,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等各地督抚却受到嘉奖,可谓讽刺至极。
“巨款”?,那时候大清朝拨给北洋海军的白银确实是有很多。可是北洋海军实际上在手里的有多少呢?
从1875年开始,总理衙门和户部拨给海军的海防协饷,也就是海军军费,给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一共有四百万两,可是实际分下去的只有一半。
到了1887年后,海军衙门就只负责支付“定远”,“镇远”,“济远”三艘舰和以后买的巡洋舰的日常开支。
从绝对数字来看,北洋舰队的全部开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协饷,购买西方军舰费用,以及军舰官兵薪粮、燃料、油修费等等,共有白银3500万两,仅占同期国库开支的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陆军部队的军费开支。
更别说为了给慈禧太后过寿从海军衙门挪借的141.5万两白银了。还有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从海军哪里借走的军费就有437万两白银。
哦对了,三海就是:南海,中海,北海。
然后光绪帝要修建颐和园,又从海军那里挪用了大批军费,据统计总共挪用了750万两白银左右。
最终从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整个北洋舰队共花了3500万两白银。其中挪用437万修建三海工程;750万两白银去修了颐和园。这还没完,各地督抚还以“海军巨款”的名义,又继续奉献了260万两白银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还有慈禧过生日用掉的141.5万两白银。
这一系列工程挤占了海军军费,妨碍了海军的发展,最终对中国近代化海军的进程产生了极度消极的影响。
导致后面甲午战争打的多么的憋屈!多么的惨烈!多么的失败!这跟清***的***脱不了干系!
北洋海军巨款***,应该分为这么几个层次。一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虽然众说纷纭,但是事实确凿。数目字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争议。日本为准备对华战争,大力发展海军,***也节衣缩食。中国的统治者,却挪用海军经费;为自己修园子,从而埋下失败的祸根。二是封建统治者内部纷争。掌握财权的部分,如所谓帝师翁氏人等。找借口扣压海军费用,也为打败仗张本。三是办理海军的李鸿章等,目光短浅举措失当。北洋舰队初成,即洋洋得意,不思进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是鸦片战争(海战);甲午战争(先是海战);八国联军战争(先也是大沽口海战),逐步造成的。观史以明今,当代和今后的中华儿女,切记中国近代历史上,每一次对外失败的海战。也应该记住,新中国人民海军,每一次海战的胜利。现在东海、南海、甚至北海(***)都有些这样那样的涌动。一旦有海战发生,那是必须全力以赴。已经有***将领说过,中国为了自己的领土、***,会不记代价!关于海军,上世纪60年代,东海的几次海战。如果我海军输了?对方真的会打大陆。然后西沙,南沙,要是我海军输了,那就没有我现在的地位了。往上清代时,越南被法国占领。因为马尾海战,还有南洋海军,被打败。
大舰巨炮是各海军强国一直追求的,目的在于压制竟争对手,掌握制海权,并得以控制商路和殖民地。而美国的马汉写的(海权论),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怎么样去控制海权。而大舰巨炮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欧洲列强和后来的日本都把其奉为海军圣经。最后美国也按其所写的建立了两洋海军(一开始,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并不重视军备)。各国都开始进入了前无畏舰时代,英国甚至制定了两强标准(英国战列舰总数要超过第二第三海军强国战列舰总和)。等到德国崛起,掀起了第一次战列舰军备竟赛,一战时的日德兰大海战,成为战列舰时代的巅峰对决。一直到二战初期,大舰巨炮始终是各海军强国的海军圣经。珍珠港***和中途岛大海战则是战列舰时代过去的标志,意味着大舰巨炮的没落,航母时代的到来。
人类海战历史上,将海战带入“大炮巨舰时代”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类军事工业发展出来的战列舰,包括木质战列舰和蒸汽时代的铁甲舰、现代战列舰。另外一个是美国军事学家马汉推出的“大炮巨舰主义”军事学说。前者让海战形式发生改变,后者让以战列舰为远洋核心的海军力量有了作战理论。
一、工业革命催使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
凭着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火炮技术和造船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是海军进入“大炮巨舰时代”的两个核心工业因素,它的结晶则全部用在了战列舰上。早在十五世纪初期,大航海时代里西欧各个海洋大国相继进入海洋,为了维护自己的海上利益和海外殖民地,推出了多层甲板和高尾楼的风帆战列舰,明显的标志是其侧翼多层甲板上有着多门火炮。其后英国、荷兰等国建造出了真正的风帆战列舰。在风帆时代,一艘军舰火炮越多则火力越强,由此在海军中形成了建造巨舰以部署更多火炮增强打击力的做法——火炮的质量和数量,就等于威力。比如英国的一级军舰,火炮一百门以上,额定人员870人之多,整个英国的一级战舰不过十二艘而已!
▲风帆战列舰有着高大的甲板和大量火炮,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战列舰实力最强国家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蒸汽机开始出现,随即出现了铁甲舰,这也是一种战列舰。它以金属为船体,蒸汽动力取代风帆动力,排水量更大,火炮口径更大,威力更大,相对的,火炮数量减少了,但丝毫不影响火炮在战舰中的核心地位。这时候的铁甲舰排水量普遍可以达到一万吨,还有各种通信、观察。指挥等设施。此时的海军和海战,大炮的口径更多就能代表威力,一艘铁甲舰有多强,看看它的主炮口径就知晓。各国海军的铁甲舰数量等同于各国海军的实力和世界地位。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蒸汽轮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战舰动力来源。所以战列舰的排水量可以进一步增大,主炮口径也进一步放大。人类依靠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让“大炮巨舰时代”开始进入巅峰。1906年,英国海军下水”无畏号“战列舰,随后各国也开始跟随制造无畏舰这种战列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海战——日德兰海战,是“大炮巨舰时代”的巅峰表现。随后“大炮巨舰时代”开始一路衰落,当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相继出现后,制海权从战列舰手上转移到航母手中。而日军”大和”号战列舰被击沉则是“大炮巨舰时代”最后的绝唱。从此海军进入以航母为远洋打击核心的时代。
▲德国”卑斯麦“号战列舰也和”大和“号一样是战列舰的代表,是”大炮巨舰时代“的明星,但”卑斯麦“号最终被英国航母和战列舰围剿击沉。
二、”大炮巨舰主义“的伴随着”大炮巨舰时代“形成和没落
“大炮巨舰时代"盛行”大炮巨舰主义“。这是符合以战列舰为远洋核心的海权论军事理论。由美国军事学家马汉总结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在战列舰作为主力的时代,各国对马汉的”大炮巨舰主义“学说非常重视。在一战前后的战列舰大建造时期,该主义被发挥到极致。也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战列舰建造竞争局面。而一战的日德兰海战,则进一步巩固了”大炮巨舰主义“的学说,一定程度上导致二战中多国对航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炮巨舰主义“在二战破灭。
▲战列舰害怕鱼雷攻击,同时防空火力不足,这是从铁甲舰开始就存在的硬伤。但装甲坚厚又使得战列舰没有如此容易沉没
马汉的”大炮巨舰主义“理论归纳概括为: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世界,要夺取制海权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就要建造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炮巨舰时代“的各国海军,形成一个主流意识:谁的战列舰越多,吨位越大,火炮越多,火炮口径越大,谁就赢得海战。这种思想一直深刻影响到二战结束。21世纪后,该思想存在微小,但各国海军不断推出更大火力、更远打击距离的舰艇主炮,某种程度上也是”大炮巨舰主义“的延续。
▲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大和“号战列舰,但是也存在先天防空火力不足的弱点。在航母战斗群的打击下,庞大的舰体几乎不用精确标准都有高命中率
”大炮巨舰时代“因为工业和军事学说的发展而完善并盛行,但也同样被军工发展埋没。随着时代的进步,”大炮巨舰"的战争思潮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留存历史长河之中。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哦,欢迎一起留言讨论和指正)
朱元璋在统一过程中,被陈友谅的大炮巨舰震惊到了,烙印进了骨髓。到了朱棣时代,郑和下西洋的巨舰前无古人,吓傻了南洋诸国一直到***海。可以说,大炮巨舰史于陈友谅,在郑和时惊世,欧美强盗最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军的重大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军的重大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0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