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治通鉴人物传记读后感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
  2. 现代人读《资治通鉴》有什么好处?

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为了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盛世和衰世的因果关系,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这部书适应当时巩固统治的需要,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的重视,充分利用北宋中央王朝所收藏的图书资料,花了十九年的时间,从1065年开始着手,到1084年编写完成。

司马光(1019-1086年)

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资治通鉴》是一部按照历史时代顺序编写的“编年体”著作,上起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周***的最后灭亡,把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按年代编成二百九十四卷。

这部篇幅浩繁的著作,除了***用***的藏书包括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考了私家编写的杂史三百二十二种。司马光等人先在开封收集材料,后来在洛阳继续工作十多年。他们整理了大量的材料,先排比成为长编,然后去粗取精,由繁到简,指定专人分段编写。战国秦汉部分由刘攽执笔,魏晋南北朝部分由刘恕执笔,隋唐五代部分由范祖禹执笔,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书成之后,堆存在洛阳的残稿就有两间房子。为了考辨史实的真伪,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参考了三、四种不同的材料。他们还另外写了《考异》三十卷,专讲史料考证。

这部书所记的内容,大体比较平实可信。不但叙事简要,文字也很精练生动。当然,作者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是从维护政治制度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在叙述权力斗争时,能尊重事实。这部书系统地、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资治通鉴》卷数很多,司马光又编了一个简本,名叫《资治通鉴目录》,共有三十卷,有单行本。后来又着手编一部中型的八十卷本的书,叫做《资治通鉴举要历》,但没有完成。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历代史学家都十分重视,并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努力。如参加编写的刘恕,他又写了一部《通鉴外纪》十卷,补充了战国以前的一段历史。南宋的袁枢,编成了《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把原来的编年体,改为以历史***本末为中心的新体裁,共编成三百零五个历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通史著作。因为在他以前,史学著作不外编年体或纪传体两种。编年体以年为经,一个发展过程较长的历史***,被分割到好几卷中去叙述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主,一件事又常常记载在几个人的传里。袁枢的新体裁,正好弥补了以上两种体裁的不足,对我国史学上是个新的贡献。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了《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对地理方面作了考释。与王应麟同时代的胡三省,又为《资治通鉴》作了音注,对地理沿革和典章制度,注释比较详备,使后人利用这部书更加方便。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参加编撰的有刘怒、范祖禹等人。司马光认为历史史籍浩繁,后人难以遍览,决定取史籍精要内容,编撰一部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全书294卷,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23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得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种史料都经过严格审定,鉴别,考证。引用史料中遇有矛盾处,均注明斟酌取舍之由,书中还引用一些前人的史论,同时司马光自己亲自撰写史论118篇,以“臣光曰”的形式编入书中。1086年书成后,呈送宋神宗皇帝阅,神宗阅后赐名《资治通鉴》。该书虽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但所包含的时间长,且取材广泛,保存的史料尤为丰富,在古代史学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关于对《资治通鉴》这本书的评价,从古到今已很多的评说,观点、看法各有不同。依我之见,应该肯定以下几点:

一、《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宗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剑等人用了19年多时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此书,详细的记录、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的历史***和人物。其目的是对国家的盛衰、民族兴亡的統治阶级政策、制度的记载,以便警示后人。这也是这本书的贡献所在。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人类历史的史书;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史书;也是中华历史上治国理政的谋略史书;也是中华历史的"兵法"谋略及战术的史书。

二、从政治上讲,《资治通鉴》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记录政治谋略丰富的史书,是各王朝或君主统治者的治政宝典。凡属历史上的政治家都对《资治通鉴》视为指点成败,吸取精华,借鉴谋略和胆识都通读了此书。如康熙曾国藩毛泽东等人都很熟悉此书里的一些章法和借用为我所用的政治军事谋略的精华的宝典。

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等人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对当时的神宗、哲宗时新旧政的较量是激烈的。如王安石,推新法,司马光反对变法,作为守旧派的首领是很实战经验的。

三、《资治通鉴》记录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法则,总结了历史经验的规律,寻求了治理管理国家之道,分析了当时制度政策的制弊关系,考察了用人得失的情况,特别是对历史人物***都描写的非常趣味和精彩。从军事胆略上写的非常精辟。如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等战术上的细节写得如此详细和生动,这也是《资治通鉴》留给后来的统治者的一个很有借鉴价值所在。同时,给人们分享了当时军事谋略战术之理论和方法。等等这些也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四、《资治通鉴》这本书,分析了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得失,总结经验,以史为鉴,研判历史发展规律,寻找了国家之复兴的秘诀。

伟人***对《资治通鉴》至少看了十多遍。看后并在书中作了重点记录和注释或作批语(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如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这些都是在书中记述过的内容。

总之,《资治通鉴》这本书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济建设,强军固基,反腐倡廉,用人之策,文化自信等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有些书注定是给少数人看的,因为这正是写书人的本意!所以我们普通人不必太在意。

还有不少***认为只有曲高和寡的才能称之经典,所以我们只能在图书馆见到它们。

大众看的是草根,是演义,因为那离生活最近,也最有意义。

再者,自认为考经据典的又有多少是被***了的??为什么日本保存的很多典籍与我们的有很大冲突?总得有个说法吧

柴徳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

  《介绍》是本小册子,性质为面向初学者的普及读物。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赓先生的讲课记录稿,讲得深入浅出,非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堂堂的“通鉴学”著作可比。读此书时有亲炙传授的感觉,师承传授所授受的治学方法本质就是一些读书的经验体会,这一般在哪里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视。

  其中第九节正是“怎样读《通鉴》”。概述如下。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书,而是念书,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过程中要点〔现在的标点本其实也可以照样点的,况且标点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个别错误〕,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圈〔可用划线代替〕。

  念的过程中,心要闲,多思考。不能赶任务

  二、手头准备好工具书:

  《二十史闰朔表》〔此表汉太初前那段是错误的,可参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通鉴地理今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图集》〔今天可以偷懒了,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可以用2CD的电子版,查询效率会提高很多〕

现代人读《资治通鉴》有什么好处?

借用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避免历史中的错误,才能更快、有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本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_a***_]、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更迭。

现代人读《资治通鉴》,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得到启发,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借鉴治国为政之道(适合公务员),小的方面可以借鉴为企业及公司的管理(企业高管)。普通人可借鉴治家之道,也可以读史书以陶冶情操。

好处很多啊!这么著名的古代典籍,流传至今,记载了很多古代事迹。能读懂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北宋之前一千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以纪实和总结作者着笔当时和之前的历史事迹。涵盖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还有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内容极其丰富。像这样一部史书,真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题主说现代人读此书有何好处,这不很明显。第一个好处就摆在你眼前,《资治通鉴》是文言文的,把此书读懂了,那许多古代书籍你都能懂了。我记得我高中时候,买了一套《资治通鉴》,当时我老师就说了,能把这部书看懂写的什么,基本上以后写作文都不会低分,文言阅读也会提升很大。

另外,《资治通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迹和人物的总结,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古代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也依旧适用,无论你从商还是从学还是从政,都能在书里获取许多的经验总结和思想层面的提升,还有对历史常识的了解。这难道不是好处?

最后,我想说,能坚持把《资治通鉴》看完本身就是好处,是一种锻炼,现在的人,还真没碰见几个能坚持把一本书看完的,更别说一部文言文史书巨著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治通鉴中人物传记读后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