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言文人物传记24篇注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言文人物传记24篇注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
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
一、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这个人,姓裴名松之字世期,南朝宋代人。他最为后人熟知的事迹,就是为《三国志》作注。
陈寿作《三国志》,囿于史实的缺乏,许多人物传记都相当简略,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三国时代的原貌。到了裴松之生活的时代,魏、晋两朝收集的官方档案、文书和史料逐渐流出,为补全《三国志》提供了材料基础。裴松之就在这一形势下,对《三国志》进行了注解,后世称他的注解为“裴注”。
名虽为注,实际上裴松之的注甚至超过了《三国志》原文的篇幅,成为原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裴注”大大地补充了三国时代的史料,《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便是从裴松之搜集的材料中脱胎而来。正是在给《三国志》作注的过程中,裴松之对诸葛亮的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补充和修正,诸葛亮的形象因而变得更加真实。
二、裴松之不信魏晋史料对诸葛亮的记载
裴松之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重塑造,简直是***级的带节奏之作。
在原记载中,由于史料简略,诸葛亮只是个枯燥单薄的忠臣形象。
在魏晋时代士人的议论和杂史中,诸葛亮则是个集上帝视角、火眼金睛、开启主角金手指、三国争抢的大咖等身份于一身的妖怪。
例如西晋时有位叫郭冲的,自编了几条史料美化诸葛亮,其中一条内容大概是:某日魏国派刺客来杀刘备,忽然碰见诸葛亮,二人未交一语,诸葛亮只凭刘备的转述,便一眼看出此乃刺客……
很多在史书的人物传记里,比如《明实录》里保留了大量的皇帝诏书与大臣的奏疏。
一般的奏疏会以此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臣亮言”“臣奏”“臣疏”等或者“诏曰”“谕”等,有很多关于清代奏疏的汇编,大多数的奏疏在二十四史传与纪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言文人物传记24篇注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言文人物传记24篇注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