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洋改变中国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洋改变中国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海洋生物是个好东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要说中国古代是如何利用海洋生物的,那可是有大学问的。
海洋生物统称为鱼类。
古代的人啊都爱吃鱼,有种说法叫作无鱼不成宴。《礼记》中记载了一道菜,名字叫做濡鱼🐠——在鱼的肚子里填上蓼,与鱼子酱放在一起烧制而成。《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蜜炖煎鱼”是南北朝时期的名贵菜肴——鲫鱼去鳞,去内脏,用醋,蜜,盐腌制一段时间,捞出来再用猪油煎制而成。
鱼生——生鱼片,现在一听到生鱼片我们就会想起日本韩国,其实生鱼片起源于我们中国,在古代称为鱼脍,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酱汁来吃。
中国食用鱼生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日本恐怕还没有历史。
东坡鱼
东坡鱼原本叫作五柳鱼,因为鱼做好后身上的刀痕像柳条一样,由于苏东坡和佛印拿五柳鱼相互逗趣,最终五柳鱼被称为东坡鱼。
历史上关于海洋生物诗句数不胜数啊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南京的象山,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南京古墓里的海螺,在离海很远的地方,这是不寻常的。海螺壳上有铜边更是不寻常的,海螺的用途是什么呢。专家很难弄清楚这个奇怪的海螺的具体用途,为此还在南京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文物研讨会,有许多相关专家一起。研究发现,它是鹦鹉螺,最初产于印度的珊瑚礁中。海螺死后,不会沉入海中而会漂浮在海面上。
专家查阅了相关书籍资料,最后证实是鹦鹉杯,鹦鹉杯饮酒不干的秘密,被这样一步一步地揭开,鹦鹉螺,是一种海螺,它的表面尖尖的,那些尖尖的表面的花纹还呈旋转的图案,看外形像鹦鹉嘴一样。
它的贝壳中有绿色斑点,表面光滑带有润泽的荧光,在鹦鹉螺壳中,鹦鹉螺壳中有超过30个空洞。他们每个小洞相连。虽然酒杯可以充盈,但它不能一口把里面所倒的酒全部一口喝干,要慢慢地喝很多次才行,所以它有“永远喝不完”的美誉。唐柳迅的著作第七十三卷记录了鹦鹉螺用这种酒杯制作巧妙,可以容纳两升。在古代,2升相当于大约400毫升的酒,因此“永远喝不完”的杯子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
《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 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远洋的探索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三山”之说。“三山”就是指蓬莱、方丈和瀛洲。由于蓬莱是三座神山之一,所以有“到了蓬莱就进入了仙境”之说。秦汉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多次巡幸来此求仙、望仙;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加之“蓬莱”地名由汉武帝赐名,蓬莱一时成为天***目之地。
还有徐福东渡 徐福是秦朝的道家名人,鬼谷子的***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方士开始崭露头角,徐福因为描述了海外的仙山而受到始皇帝的追捧,在他的描述中,海上有蓬莱,上有神仙妙药,服用后可以延年益寿,于是秦始皇就给了徐福许多便利让他去寻找仙山。
郑和下西洋 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
我国对海洋的认知产生于远古,对海洋探索贡献也是巨大的。
中国古代是有海洋文明的,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实证。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自古就有,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使古人很早就与海打交道。春秋战国时南方的吴越文化己高度发展,沿海农业经济圈己成形。《韩非子》说: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更准确地说应叫海洋农业文化。
而远航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这些技术就己经很高了,郑和宝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远航用的指南针、海图等导航工具也十分完备,《郑和航海图》就从明代保留至今。
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海洋文化的农业性,强调以海为田,不提倡以海为途。因此古代虽有辉煌的丝绸之路,1405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邻为睦,扬堂堂中华之神威引众邦来朝的一种宣传,并没有像西方海洋文明那种文化殖民的意图。
所以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博大精深,只是受封建统治者保守落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思想的抑制,从而使中国的海洋文明不如大陆农耕文明耀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海洋,是不对的。
早在公元前485年,吴国就曾经派出海军,乘坐船只攻打盘踞山东的齐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应该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历史上第一次海战。
结果,以齐国海军的胜利而告终。
也就是说,在2500年前,中国人就有可以在海上作战的舰队了。
到了秦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就很大的提高。
试想一下,你的帝国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大洋,南包诸岛,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从帝国的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周围的国家都对你表示臣服,海外的吕宋甚至做梦都请求能够加入你,都被你视为蛮荒之地而不要。
在这个年代,海洋对你而言,又有多少吸引力呢?农业社会的扩展已经到头了,帝国的疆域已经空前强大。这时,搞好自己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正道。
因为海洋文化并不是文明的起源之地。
有很多人说,因为海洋文化才导致人类社会进步,这完全是一个荒诞的想法。因为大陆文明才是人类进步的根基。不能因为最近二百年,西方国家利用海权征服和殖民部份大陆,就把海权上升到如此高度。更何况,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海权系统。当郑和宝船出现时,西方国家的船只不过就是儿童的玩具罢了。
陆权文明以前是,将来也是文明的主流,这是不以西方或是亲西方的某些人的话术就能改变的。
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陆权文明才能撑起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然是陆权文明主导。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几个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除美国)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也与欧亚大陆紧密相连。只有南北美洲游离于大陆体系之外。
美国这个国家,是靠趁火打劫起家的,他的海军再强大,仍然得依靠陆军的占领实现他的利益。要不然,它没有必要在二战后,反复对外动用陆军。那么多航母,开过去不就行了?实际上是不行的。
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以海权起家的国家,如此重视中东地区?就是因为如果不卡住欧亚非大陆之间的咽喉,美国的所谓海权不过就是一个气泡。如果欧亚非在经济上整合成一体,美国也就和英国一样,只是一个大号的岛国。
以前发展海路,是因为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和科技能力不足以穿越高山和荒漠。而在全球化和科技能力日益成熟的今天,随着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对立的逐渐改变,海权文化必然会退居二线。
美国现在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实现它统治全球的目的吗?其实并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卡在三块大陆的咽喉,在中东制造分裂和***,迫使陆权国家走海路而已。当美国进入战略收缩期,不断退出中东,那么这个海权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从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看出,中欧班列的成本大大低于海上运输成本,时间也大大缩短。如果中东地区不再服从美国的命令,团结合作搞经济,那么再多的航母也不过是漂在海上的靶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洋改变中国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洋改变中国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