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作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十世史人物传记有24篇。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元史》、《明史》二十世史总共有3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张部《明史》。
总的来说一下原因:千百年来记录历史的人是谁呢?是读书人。读书人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呢?他们都是儒家门生。
记录者都会从儒家的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记录。所以我们历史的记录者都是从儒家思想的主脉路来记录。你很难看到封建时代,会从多个角度来记录历史。
今天我们读的一些所谓历史都经过了加工,从"无产阶级立场"的角度,增添了不少东西。我们会讲到一些有过贡献的,如科学发明,农业,经济等等。但实际上封建时代的正统历史是不会在意这些的。这些都不在正史里面。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有帝王之实而无帝王之名者,如项羽、吕雉,亦可列入本纪(见司马迁《史记》)。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非也!24史中大部分是传记体,是断代史,但有两个例外。《史记》是传记体,但不是断代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也不是断代史。 传记体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一般记载的是王公大臣,而在排序上也要根据爵位高低等因素来确定。
这种记载方式符合我国的政治传统,虽然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就不方便了。
《春秋》,这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再之后的《左传》则更为完备。《左传》的记述以战争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主要就两件大事——祭祀和打仗,祭祀这种例行的公事没有什么过多记载的必要;战争则不然,它紧密地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存亡。
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即位之初,振兴朝政,请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政务之事。
在之后便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登场了,因为之前的西周也好、春秋战国也罢,一个个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比戏台上、电视剧里精彩了不知多少倍的大戏,所以到这个阶段,司马迁才有了足够的、能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
清代鲍廷博、汪辉祖等撰,共64卷。该书是把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列传、附传中的人物,标姓汇录,依韵分编,并叙述其生平梗概,以便翻检查阅,因而是阅读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性工具书。该书客观上起到了“兼详世系”的作用。其性质与明代凌迪知所编《古今万姓统谱》相似,但搜罗内容不如《万姓统谱》广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作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