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钟离人物传记,钟离人物传记在哪里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钟离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钟离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韦睿是钟离大战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封赏时却在人后?
  2. 哪位能给讲一个关于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

韦睿是钟离大战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封赏时却在人后?

中国古代十大将军之一----韦睿赫然在列,韦睿的丰功伟绩更是深受时下老百姓的赞颂。而他更是被世人称作“有光武和周瑜之风的名将”,可见韦睿是位风云人物。

刘秀、周瑜之风,孝顺廉洁之才
  1. 震古铄今的韦睿还被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于一身的毛主席在韦睿的传记写过崇高的批语:“(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不愧是有刘秀、周瑜之风”,作风好,会打仗;深受士兵的爱戴,不居功自傲,朴素而又谦虚,还非常的廉洁克己等等,这些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去学习。不仅在古代留下赫赫战绩,近现代的人们都在学习韦睿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韦睿----钟离大战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封赏时却在人后?

    钟离人物传记,钟离人物传记在哪里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战争往往是推动一个历史文明进展的重要手段,处于中国历史大***的魏晋南北朝期间,战争更是历史的见证。南北朝后期的钟离之战是梁朝和北魏竞争区域和***之后统一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梁武帝在政期间得以两名战神大将***,使之国期昌盛,故而更加的安定强大。
  3. 出生于名门之后的韦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汉武帝没有皇帝之前都跟随在汉武帝的身边***他。据史记记载,韦睿自从在京兆杜陵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东南出生后,一直跟随父母的身边,从小都是以孝顺父母,奉公廉洁在家乡一带闻名遐迩。韦睿在齐朝末年动荡期间不愿意离开家乡,故上书***为家乡建设。故在《南史·韦睿传》有记载:“齐末多故,不欲远乡里,求为上庸太守,加建威将军。”
胆识谋略过人、果断英勇之姿
  1. 韦睿在家乡当太守期间,上司领导就是后来的汉武帝----萧衍。在官期间,动荡的齐东昏侯萧宝卷残暴蛮横,杀死了消炎的哥哥萧懿。汉武帝萧衍不想任人宰割,故发动兵力向齐东侯发起战争,支持萧衍的正是他的部下韦睿。后来汉武帝非常感激他道:多亏了韦睿的帮助,才能使兵将士气大振,破如势竹一举击败了齐东侯当上皇位。

  2. 钟离之战的成功也不开韦睿的果断和睿智,正如韦睿自己的名字一样,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神武,过人的谋略和胆识,敢以十万兵力面向百万敌军,最终战胜敌军勇夺钟离。

韦睿的一生都在追随梁武帝萧衍,得以南征北战,平定江左,是梁朝战绩在列的开国功臣之一,是一位大将。战绩在望,屡建奇功的韦睿不但没有居功自傲,每次冲锋杀敌之际,他都是身先士卒,深受将士们的爱戴和崇拜。这样的一个***人物尽管是战绩赫赫,他也不骄不躁,封赏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人后他都毅然接受。他的战绩和名声不是一次封赏就能够说完的。正如世人所说那样:精彩还在后头,重量级的压轴嘉宾都是在最后面出现的。韦睿也就是那样的人。

钟离之战(又称邵阳之战,第二次钟离大战)是堪比淝水之战的重大战役,此战发生于南朝梁武帝506-507年,南梁大将曹景宗和韦睿先后增援被北魏军队重重围困的钟离城(现在安徽凤阳西北),大破北魏军队,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主帅元英、杨大眼、萧宝夤率领少数军队逃脱。是南朝淝水之战后的又一次军事上的重大胜利,韦睿功不可没。(韦睿像)

钟离人物传记,钟离人物传记在哪里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钟离之战为何打响?

梁武帝萧衍即位初年,踌躇满志,他和将领们分析北魏的政治军事状况,认为北魏政治***,各地民乱频繁爆发,是北伐建功的绝佳时机。于是梁武帝命令自己的弟弟临川王萧弘率百万之众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广阔的战场进攻北魏,初战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取得一定战绩的主帅发生动摇,不愿意再继续进攻,南梁军队内部起了内讧,一派坚持北进,一派要撤退,军心动摇。主力部队竟然一场特别大的暴风雨就匆忙撤退,北魏军队齐头压境,围困钟离城,并打算一举攻占它,钟离之战打响。(暮年的梁武帝剧照)

钟离之战中的韦睿战功如何?

钟离人物传记,钟离人物传记在哪里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围困钟离后,506年11月梁武帝紧急派大将曹景宗率领20万人马援助钟离,梁武帝本意让曹景宗的部队等待所有部队到齐后再进攻,不过曹景宗却想一战将北魏军队打败,擅自出兵,结果遇到了暴风雨,部队损失严重,梁武帝严令禁止出击,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507年2月,韦睿奉命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制。韦睿到达前线时就已经准备充足,他在北魏军营前一百步的距离一夜之间建立了一座军营,挖好壕沟,布置鹿角,筑起土墙。北魏军队主帅元英大感惊奇,深深震撼了北魏军队的士兵。

北魏军队为了方便进攻,在淮河上的邵阳洲两侧架设了桥梁,周围布置了几百丈的鹿角等障碍物,防止南梁军队破坏桥梁。曹景宗和韦睿***用水陆进攻的方法,烧断北魏建立的桥梁,切断北魏军队的联系,此举得到梁武帝的批准。

三月,淮河水位暴涨,韦睿指挥自己的部下开始用水军进攻北魏军队,并用装满油柴的小船冲击北魏军队的桥梁,韦睿手下的将领各个身先士卒,拔除保护桥梁的障碍物,两座桥梁被烧断后,北魏军心大乱,后路被切断了!南梁的各路大军趁机出击,北魏很多士兵溃逃,跳入淮河被淹死,北魏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曹景宗像,缺点是贪酒好色)

韦睿封赏为什么在人后?

韦睿在此次钟离大战中居功至伟,但是统帅却是曹景宗,韦睿的战略部署要得到梁武帝和曹景宗的认可和支持,单凭韦睿一个人的部队是不可能战胜北魏军队的;曹景宗作为主帅,同时又是梁武帝的开国功臣,功劳的头功肯定是他了,他因军功被封爵竞陵公,食邑增加200户。

韦睿没有急于报功,等到梁武帝的使者慰劳军队时,韦睿命令士兵将缴获的战利品堆积成山,放置在军营门前。劳军的使臣看到后发出由衷的感叹,韦睿的军功不计其数,他也因此被封为侯爵。

韦睿的个人战功摆在那儿,不用刻意报功,显示此人谦虚稳重,知大事识大体,确实是名将风范。此后一直受到梁武帝的重用,韦睿年老辞职梁武帝都不让他辞,有他在北魏的军队不敢擅自进攻南梁,一直老死在任上。

哪位能给讲一个关于大明朝江山的***故事

讲一个驿卒的故事,***程度,堪比李自成

在北直隶(河北徐水县)有一个叫陈虎的农民,为了挣钱贴补家用,就替人服徭役。凑巧,从京城来了一个太监,县里就安排陈虎去伺候。说白了,就是到驿站当驿卒,照顾往来客人。结果,这个太监很牛气,一言不合,拿鞭子揍了陈虎一顿。

被笞,归而发愤,即阉其长子,得供奉内廷。

陈虎回去以后,越想越生气,就把只有八九岁的大儿子陈矩阉了,送进宫里当太监。他是想让儿子也像这个太监一样威风。

陈矩进宫以后,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这个高忠也是个好太监,曾带兵防守鞑靼抢掠。陈矩对高忠特别敬佩,也下决心励志要当一个好太监。因此,陈矩奉旨出去办差的时候,都是秉公办事,从来不作威作福,更不干敲诈勒索那一套。

也是好人有好报,陈矩后来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管东厂!这等于是把“纠政、监察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了,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陈矩要是心眼坏点,那肯定就是王振的翻版。幸好,偏偏陈矩是个好人。

他在职期间,为人正直,多次向皇帝建言献策。有官员因为谏言惹皇帝生气了,陈矩会替他求情。发现地方上有不对的政令,陈矩也会帮着官员上言。著名的“妖书案”,也是陈矩想法给遮掩了过去,找了个犯死罪的顶包,没有牵扯太多人。

1607年,68岁的陈矩在“内直房”值班时去世。这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明神宗为他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这还不算完。

这个驿卒陈虎在送走大儿子当太监不久,在伺候过往客人时,又被人叫仆人打了一顿鞭子。陈虎就问打他的仆人,那人是什么人啊,这么牛气。仆人说,他是进士老爷!

于是,陈虎发现,进士也很牛气啊!于是,陈虎一生气,就让二儿子出外求学。二儿子不负期望,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钟离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钟离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