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拐卖儿童的历史***,拐卖儿童经典案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拐卖儿童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拐卖儿童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拐卖儿童在古代是什么罪?古人如何对待人贩子?

拐卖儿童在古代什么罪?古人如何对待人贩子

现如今,我们常常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拐卖人口的案件,甚至有不少被拐卖了数十年,从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终于寻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事情。其实这些事并不只是现代才有,在古代,同样有拐卖人口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知道,古代的律法对于人的惩罚,与我们现如今是不同的,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人贩子呢?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口称为“略卖”,从汉代开始,法有明文此乃大罪,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虽是王法如炉,这种买卖依然千百年来有人做,《史记》中多处记录拐卖人口的勾当。《季布栾布列传》载,被封为俞侯的栾布年少时,“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拐卖儿童的历史事件,拐卖儿童经典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外戚世家》记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弟弟、堂堂国舅爷窦广国曾被人拐卖,他和窦太后相认,是一段曲折感人的人伦故事。这位国舅爷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

很显然,这不是穷人家因生活艰难自愿卖儿卖女,而是典型的被人贩子拐卖。因为窦家穷,父母没有能力去寻找儿子。窦少君辗转被卖了十几家,最后卖到河南宜阳,被主人弄到山中烧炭——此类“黑窑工”真是历史悠久。

在黑炭场里窦少君九死一生,后跟随主人去了长安。少君被拐卖时已能记事,而且这人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主,他记得自己的姓氏与家乡。这时候已经长大的他听说汉文帝新立的皇后窦氏是自己家乡观津人,而窦姓不如李、王、张那么多,再对照新皇后的年龄,他认为这就是当年被选进皇宫的姐姐,于是上书认亲。

拐卖儿童的历史事件,拐卖儿童经典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窦家的父母早已故去,难保不是人想冒认皇亲。窦少君特意提到年少时跟着姐姐去***桑,曾从桑树上掉下来。提起这样的细节,窦皇后有几分相信。禀告汉文帝后将其召进宫廷问话,有关家乡的事一一能对上。

在古代,拐卖儿童与故意***同罪!属十恶不赦之大罪!一律斩首!没有例外!举一个例子,清朝嘉庆年间,江西吉安州一张老汉拐卖七个儿童且三个儿童致死被官府捕获,上报刑部,刑部核准***上报嘉庆皇帝朱批,嘉庆阅毕大怒,朱笔一挥改“斩首”为“凌迟”,并派六百加急传达圣旨。当“凌迟”的圣旨到吉安州张老汉所在的监狱时已是深夜,案犯张老汉已经熟睡,监斩官不敢耽误,当即命狱卒叫醒张老汉,宣读圣旨完毕,当即执行“凌迟”!可见,面对拐卖儿童,古人上到皇帝,下到平民也是深恶痛绝!

这方面内容在“循迹”的节目里听过,赛艇队长讲过。

拐卖儿童的历史事件,拐卖儿童经典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对人贩子的惩罚从杖责到流放不等,明朝进一步加重惩罚,拐卖儿童三人以上要带一百斤的枷锁先示众一个月,然后充军。如果是累犯,比如三次以上,那就永远充军。本人死后也要有亲属接替,继续充军。如果不仅仅是拐卖,还涉及到对儿童的人身伤害了,那主犯凌迟,从犯斩首,家人流放。

说实话,单看惩罚措施,不能说不重不严,毕竟和现代社会相比,古代人贩子很可能会牵连家人的,但拐卖儿童始终无法完全禁止。即便在我们如此发达繁荣的现代,这种犯罪依然不能根除。

如果说古代主要是为了奴役和***的需要,现在可能更多的偏向于收养。所以,除了重罚,还需要做好普法工作,提高人们认识水平,让拐卖儿童失去市场,从根本上铲除人贩子生存的土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拐卖儿童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拐卖儿童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