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李煜人物传记,李煜人物传记100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煜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李煜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想了解南唐后主李煜,哪些书籍比较好?
  2. 你喜欢哪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词?
  3. 宋太祖去世前,大儿子已经25,小儿子已经17,为什么不立他们中的一个为储君?
  4. 唐玄宗最爱的梅妃,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了解南唐后主李煜,哪些书籍比较好?

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田居俭先生的《李煜传》。还有赵晓岚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讲过李煜的讲稿整理《林花谢了春红》也不错。还有《李煜》、《独自莫凭栏》、《算来一梦浮生》、《南唐后主李煜传》、《李后主》、《浪漫人生》是李中华写的,是〈中国人生丛书〉系列之一,说的是关于李后主的人生哲学、《李后主评传》、《李后主浮生记》等。

如果题主真想了解下有关李煜的靠谱资料,建议读下张超《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一文,其中涉及到李煜生平资料内容:

李煜人物传记,李煜人物传记1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该文介绍了几部最为靠谱的李煜生平资料:

张超的这篇论文知网上可下载,因受版权保护,此处不便公开分享。大家可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nssd.org/)下载,上面收录有此文。该数据库,是免费的,平时可多在那里下载一些靠谱资料。

上面所推荐的夏承焘先生所作年谱,见其《唐宋词人年谱》,唐先生所著评传,见其《词学论丛》一书。高孟两先生的著作,孔夫子网上有,可以入手《李后主评传》

李煜人物传记,李煜人物传记1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此之外,《南唐二主词笺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对李煜的作品注释的较为详备,书后附有关于李煜的史料,可以按图索骥。

只是上述几部书中,唐先生《李后主评传》和《南唐二主词笺注》是繁体竖排的,初读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其他的几部书,也可阅读一下:蒋方编著的《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这本书实为作品选集,因编者是湖北大学教授,质量比较有保证。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出版社还可以,浏览下此书,觉得还不错。

李煜人物传记,李煜人物传记1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市面上李煜的其他传记,比如田居俭《李煜传》,高阳《金缕鞋》,赵梦昭、李问理《词魂——南唐李后主》,杨书案《风流李后主》,李玉《罗衾哀怨——李后主》,杨军《南唐后主李煜传》,司马长风《情种天子——李后主》,任崇岳《李后主演义》《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罗宗阳《绝代君王——李后主》,赵梦昭《千古词魂——李后主》,徐枫《李后主》,徐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不推荐。其中,田居俭的《李煜传》,2014年由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但是该传本身质量一般,这一版的校订质量又很差,不值得入手。

其实,当你把李煜的作品都读熟读透了,再看下他的传记资料(具体有哪些?某百科词条内“史料记载”栏目有,俺就不作搬运工作了),就能比较了解李煜本人了。先读作品,再读传记,效果会好很多。

喜欢哪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唐代的不朽名诗。一时一景,反映的是时间的顺差。去年的“人面桃花”,今年的“人面”不知去哪儿,景色依旧,缺少美女的衬托,心中自然惆怅,门依旧,桃花依然。多美的情诗在脑海中相连图,使人浮想联翩,这首诗的一景一人,成了千古绝唱。美在眼中的“人面”与“桃花”。


我非常喜欢写农家和即事农家的诗词。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的这首《田家》让我回想起陈年儿时的记忆。我清楚的记得,我家离生产队足有一里地,我们的小后街只有十二户人家。春天里特别幽静美丽,绿树阴浓,鸟语花香,群碟起舞,家燕翻飞,真好像陆游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时我的家境十分贫穷,七八岁还没上学,有几个发小儿和我一起玩耍。可到了田园种菜的时候,我妈赶我走我都不去玩了!妈妈种菜,我抢过镐头刨坑,浇水,下种,覆土等什么都学着干。到了晚上,父亲为了多挣工分儿,从生产队拿回苘麻搓绳子,我就帮着一披一披的递麻,还不时的拨一下灯花。

“矛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村居》我又想起来了后搬来的唐二姐,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是哪里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可就有点儿听不懂,二年后我才听个大概。

我们这里的俗话说:“大的疼,小的娇,挨打受气在当腰。”我家兄弟四个,大哥二哥都参加生产队劳动,我三哥在家干这活干那活被我妈指使的脚不着地,不听话就挨打。就我能和伙伴们随便玩耍,看起来父母对儿女也有偏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雨后,我家院子里的花儿开得更艳了!我家和陈大姐住东西屋,关上门就是一家人。陈大姐和嫂子不知从哪弄来的花儿合种在一起,我现在也不知道花名。雨后她俩互相招呼一声挖野菜去了(挖菜喂猪)。我和伙伴们看着花儿开的太美了!你一朵我一朵都给摘了,等她们回来时花儿都没了!陈大姐没说啥,气得我妈和嫂子都骂我。

“板桥人度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顾况的《过山农家》好像说我难忘的打麦子。那年夏天,是刚刚包产到户的第一年,我正在场上打麦子。西北天滚来一片乌云,风把云推到头顶才打几个炸雷,忽来的瓢泼大雨把我家麦子全给泡汤了!热情的乡亲们都过来帮忙,从水里往出捞麦粒。我虽然笑脸迎来帮忙的乡亲们,但心里却愁这天不晴。可家里的大芦花公鸡却高兴的连叫三声。我心想,让你叫!正没下酒菜呢!所以跑回家先把大芦花给杀了,也是为了酬谢乡亲们帮我的这顿饭吧!

陆游的《春晚即事》,翁卷的《乡村四月》也都是我们农村的情趣儿。

我最喜欢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词,就是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完辛弃疾的这首诗,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沉醉在幸福中的情景。你看,有明媚宜人的风景,有各自忙碌不休的孩子们,诗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眼前的这一切,内心自然而然充满了闲适满足感。家庭是温馨而甜蜜的避风港,舒适又自在,在家可以静养身心,尽享天伦之乐,辛弃疾自也不例外。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放在今天,不管居住条件怎么样,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相互照料,彼此照顾,和和美美,我们同样也能够体会到辛弃疾所描写的这种天伦之乐。正由于此,我特别喜欢辛弃疾的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诗。

头条问答相邀,诗词探讨,我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要求是古诗词,还要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那一首,我的选项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清平乐 村居》。

1.辛弃疾在宋代的知名度。

他是“词中之龙”,和诗神苏东坡齐名,同为豪放派词人,史称“苏辛”。他又和同时代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齐名,被称“济南二安”。李清照是易安居士,辛弃疾字稼轩,号六安居士。稼轩自传,打个字谜,这谜底就是弃疾的姓两个加言字旁,“辩”也。

2.《清平乐 村居》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奈,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自我上初中学习时,就一直忘不了,因为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而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所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则会让人忧伤不已。

选下面几首,供网友欣赏: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見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見,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逄君。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太祖去世前,大儿子已经25,小儿子已经17,为什么不立他们中的一个为储君?

初读宋史的人,免不了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为何迟迟不立太子?事实上,直到***6年赵匡胤驾崩前,次子(长子早亡)赵德昭已经26岁了,早已成年,但赵匡胤并未册立他为太子,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大统,这似乎违背了封建社会皇帝继承的传统。

这就要说到北宋初年的『金匮之盟』了,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赵匡胤母亲太后临终时,曾问: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吗?太祖答:全仗父母的福德。太后说:非也,你是因为后周继位的是一个七岁的小皇帝,才有的今天啊!你百年之后要立你弟弟接班,把帝位传给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他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答应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当然,在『金匮之盟』出现的时候,最关键的两位当事人杜太后,宋太祖,早就死了多年,已是死无对证了,只是关键人物赵普被赵光义重用复出后,才公布于世的,究竟是真还是***?给后人留下无数的遐想空间。


赵匡胤一生英勇豪气,战功无数,其为人也是光明磊落,做事仗义,其做出的“杯酒释兵权”,就已是比较仁义之举了。相比于汉刘邦的“兔死狗烹”,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已经胜之很多了。

但也正是赵匡胤的天生仁义,却没紧紧抓牢自己权力巅峰,让其弟有了可乘之机。赵匡胤英年早逝,完全没有做好储君的打算,也完全没想到自己竟会如此早地一命归西了。

赵匡胤之死太突然,也死的让家人有些措手不及,虽然自己儿子也已长大成人,但却没有一纸协议,让自己儿子紧紧坐稳皇位。而其弟赵光义也早已对皇位是垂涎三尺。就这样,赵光义开始了自己的阴谋诡计,紧锣密鼓,开始了自己的篡位之路了。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王朝更迭,君王逊位,一番博弈甚至种种不可言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已经逝去的历史,尤其宫帷秘事,参与人太少,年代久远,真相早已掩盖。任何说法都是猜测!

这个问题,必须深入当时的历史才明白。一、不管怎么说,宋朝在中国历史也是个辉煌的朝代。二、历史的选择,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哪怕皇帝也无法左右。三、选皇帝是选择正确的领导人。历史上很多例子都是不选太子做皇帝的。古人也是有民主思想意识的。历史需要做正确的选择,兴邦定国,造福万民,[_a***_]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美好生存,这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方向目标。

唐玄宗最爱的梅妃,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梅妃作为唐玄宗著名妃嫔之一,其存在一直受到争议。

在《新唐书》《旧唐书》中,梅妃江***萍没有任何记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没有记载。连唐朝笔记小说也没有关于梅妃的只言片语。关于梅妃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宋,这时候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几百年了。她很有可能是宋朝人为了和杨贵妃做对比而创造的文学形象,就像有西施必有东施一样。

其中《旧唐书·后妃传》《新唐书·后妃传》对皇帝妃嫔都有详细的清单,但是完全没有梅妃。如果《唐书》是有删改过,梅妃如此出名且口碑甚好的人没有理由删掉。即便是民间演义中与梅妃作对的杨贵妃也没有能力篡改史书

当然,梅妃或许有原型,可能是唐玄宗的某个妃嫔。比如柳婕妤被记载有才,而其他妃嫔则没有这种记载。另有白居易的诗《上阳白发人》也能推测出,有人被杨贵妃逼进上阳东宫。这些细节与梅妃的传说相符。

《梅妃传》记载梅妃很瘦,瞧不上丰满体胖之人。她是在武惠妃死后填补空缺得宠,但如果这是真实的,唐玄宗冒着授人以柄的风险抢儿媳妇就太不可思议了。

《梅妃传》是宋代文言传奇***,梅妃的事迹发祥于其中。但***为虚构作品,不能视为正史。不过梅妃的艺术形象贤淑得体,善于诗文、歌舞,气度高雅、美中有善,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也是个痴情女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仍能为负心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不让叛贼污辱,自己投井***了,足见她是个性情至真直烈的女人。梅妃即便得宠时也没有依仗唐玄宗排挤其她妃嫔,没有结党营私、祸国殃民,而是自律、明理和深明大义。再加上人们素来同情弱者,便赋予梅妃许多悲剧色彩,使之与杨贵妃做比照。梅妃的形象,应该是人们对贤良淑德的妃嫔美好的想象,使之成为妃嫔楷模来影响女性的追求。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煜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煜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