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交相辉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交相辉映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力东侵是指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实力侵略东方,中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西学东渐是指随着东西方的交流,西方的文化、思想等方面逐渐传播到东方,对东方的文化造成影响和冲击。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等
作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
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扬州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
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
“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文章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
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影响世界走向的会议我认为万隆会议具有重大的意义,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本次会议上讨论了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促进亚非国家的发展起着划时代的意义。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世界和平,亚非国家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总理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获得普遍接受的情况下
万隆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它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向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发起冲击。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特殊意义。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 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交相辉映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交相辉映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