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敦颐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周敦颐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抵发端于太史公的每篇传记后面的“太史公言”的附注议论,后来独立形成一种与诗词歌赋相对的小杂散文形式,可记叙,可议论,以说理为主。《捕蛇者说》,《爱莲说》都是千古名篇。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我们先来看这两百字的小散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分上下两段,上段起笔于花木众人皆爱。“这水中陆地上的花花草草啊,可爱的很多。东晋隐士陶渊明挚爱菊花,‘***菊东篱下’。唐朝以雍容华贵的牡丹为美,世上的人莫不喜欢。我却只爱这莲花生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清水涤荡后也并不显得妖艳。心中贯通,外形挺直,没有枝枝蔓蔓牵连,淡淡的清香越远越有味道,笔直洁净而亭亭玉立,大家只能远远地观望,不能轻易地玩弄它。”虽然写了诸花可爱,重点还是描写了莲花的形态芳香,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特征。
“我以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莲花,则是品格高尚的君子。”这几句是对上段头几句分析的总结和加强。“唉!爱菊的人,真正的隐士,陶渊明之后就没有了。有谁和我一样爱红尘中高洁的莲花呢?大都是追求富贵牡丹的营营众生啊!”
下段揭示了各种花的隐喻,用菊花来映射陶渊明的隐逸,用牡丹来映射世上大多数人的追求富贵之心,莲花的高尚品格就映射了自身的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对世风的喟叹。
周敦颐以《爱莲说》为天下知,其实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周敦颐在儒家中地位远高于文学中的位置。他的《太极图说》引入了道家理论,为经学没落的儒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奠定了儒学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他和他的两个徒弟程颐程颢开创了宋明理学,也就是说周敦颐实际上是宋朝“道学”的宗师。
虽然后来宋明理学背上了“道学家”的名声,但是在当时,周敦颐,二程都是响当当的君子。他们有文化,向往道家哲思自由,但是作为儒家中坚力量,必然以入世服务天下为己任,所以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去隐居世外,又看不惯世俗中的种种蝇营苟且,所以力求自身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说来,以莲花自况,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花这种表象,菊也好,莲也好,牡丹也罢,入眼为色,入鼻为香,赏心悦目,***都爱。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满场是***”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就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李贽的确算得上是一位狂人和奇士,我们先来简单举例了解一下此人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在这可以看出,从小便是一位狂人,便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更是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针对明王朝的***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更加以无情揭露。
当时的李贽提倡人类平等,主张婚姻自由,提出要男女平等。李贽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可就是这样一位奇人最后***于牢狱之中,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万历十五年》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敦颐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敦颐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