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与宋徽宗相关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与宋徽宗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徽宗的最大失误在收复燕京之前,无论是定策、选将、用兵,全都有问题。
联金灭辽,不是不行,但既然决定,就全力把它做好。宋徽宗是一方面忽悠女真,希望让他们独立灭辽,另一方面又想不劳而获,用欺骗和拖延骗取燕京。等到真打起来,西军不堪重用,面对辽国残余势力居然一败再败,这才引起了金国的轻视,为日后亡国埋下伏笔。
至于真的拿到燕京之后,宋徽宗无论再怎么做也于事无补,至于他重用郭药师,也不过是知道大祸就在眼前而死命抓住的救命稻草。
所以我认为,宋徽宗在取得燕京后没做错什么,换句话说无论他怎么做,也改变不了女真难下灭国的悲剧了。
与其说是宋徽宗的失误,不如说是宋朝的失误。
之所这样说,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造成由好的将军也不能很好的使用,使得国家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宋朝联金攻辽之时,辽国处于衰落的阶段,金国处于兴起的阶段,西夏仍然是西北的心腹大患。国内也不能说太平,有宋江起义,花石纲引起的南方的方腊起义刚刚结束。
一是用三万户幽州民众交换8000常胜军将士。
二是杀张觉及其子。
这两件事情,都导致郭药师难免生出兔死狐悲的感觉。
要说好坏,就必须有更好的选择?在面对强敌的情况下,选择牺牲一些人是否正确?短期来看,可以解决部分的矛盾,但长期,却失去了民心,更失去了幽州***的向心力
因为用宋军将领,也有战场逃跑的情况,更有战斗力低下的问题,甚至连金军的一时攻势都挡不住。
第一次北伐幽州之时,辽国皇帝北逃,带去辽国主力,童贯的15万大军尚且打不过辽g国残余的7万人马,更何况是金国的军队。
宋朝人普遍缺乏公义精神,宋军士兵不给钱不卖命。宋徽宗喜欢花岗石,在民间到处收集花岗石,其实就是明抢,谁家院子里有上等的花岗石,直接拆掉院墙搬走,不顾老百姓死活,危急关头普通士兵与老百姓也只能个人顾个人了。种师中率领的宋军在井陉与金军交战,宋军士兵因为朝廷不给赏赐不肯用命,导致战役失利种师中战死,也不能怪士兵,整个国家风气就是这样。
宋朝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老百姓,普遍不热衷军事,太平日久不知战争为何物,军事理念与实际脱节,辽人、西夏人、金人让宋朝人知道了什么才是打仗,金军使用的复合弓威力超过西夏弓,西夏人发明的冷锻甲更是一绝,金军使用的狼牙棒可以破重甲,为了破金军重甲宋军步兵才开始装备大斧。
宋金海上之盟起因是辽国降臣马直(赵良嗣)向宋徽宗建议联金灭辽收复幽云故地,宋徽宗听从马直的建议派人与金人了签订了“海上之盟”,盟约签订之后宋朝迟迟没有发兵,宋徽宗担心金人是否能打败强大的辽国,害怕金人打不赢辽国,反而会得罪辽国,所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金军攻取辽国五京中的三京,辽国灭亡在即,宋徽宗才派出宋军进攻幽云。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国要先强军,发展军事科技,提升武将地位,军人不再是老百姓眼中的“贼配军“,军人待遇高、有自信,这样的军队才有战斗力。宋朝从皇帝到士兵普遍对军事不感冒,宋徽宗把收复幽云的希望寄托在金人身上,最后不仅没能收复幽云,自己反倒成为了金人的俘虏。
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分别率领东、西两路军侵宋,完颜宗望率领六万金军进攻幽云,完颜宗翰率领六万金军进攻太原,***东、西两路军在汴梁会合。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丞相主持全局,李纲属于主战派,积极主张对金开战。李纲***集中宋军主力(主要是精锐的西军)首先击破完颜宗翰部,再返回头击破完颜宗望部。
李纲派遣三十万宋军驰援太原与金军决战,结果这三十万宋军被完颜娄室率领的金军偏师击败,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主力一直在平城休整没动,这样就尴尬了,宋军主力连金军偏师都打不赢。李纲对金作战策略没有问题,问题是宋军野战一触即溃,策略再好让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去执行也不会打赢。
首先,宋徽宗收复燕京是靠赎买的方式,金人把百姓全部掳走,其实就是买了座空城。联金灭辽就是最失败的政策。在灭辽战争中宋军战斗力暴露无疑。加剧金的野心。
宋徽宗本来就是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的人,他和名妓李师师的风流韵事广为流传。他又干成北宋诸皇帝未干成之事,可见心中的志满意得。比之前只会跟骄纵。
宋徽宗自己贪图享乐,偏偏还无识人之明,徽宗在位25年,而蔡京就当了17年宰相。徽宗、蔡京当政时期是公认的北宋政治最黑暗时期。
宋金《海上之盟》的签订,无疑是当时统治者宋徽宗、蔡京、童惯等人没有战略眼光,辽是担任北宋的壁垒,可徽宗等人没看到这一点。
大家好,我是热爱历史的小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燕京是金人从辽国手里打下来的,而宋徽宗所谓的收复,只不过是花钱把燕京赎回而已。
赎回燕京后,宋廷上下充斥着喜悦祥和的气氛,大臣们纷纷上贺表吹捧宋徽宗,宋徽宗也被下面的溜须拍马忽悠的飘飘然,对收复燕京的“功臣”大行封赏。
与此同时,北方金国的局势却发生了变化,宣和五年五月,向来对宋和善的金太祖去世,完颜吴乞买继位,主张对宋强硬的鹰派上台,而宋徽宗接下来一系列的错误举动导致北宋在走向了灭亡的快车道上越行越远。
见利忘义,授人以柄
原辽兴军节度使张觉本来已经投降金国,被金太祖封为南京留守(当时金国设平州为南京),但是由于辽国残余势力的影响,张觉决定背叛金国,于是将金太宗派到平州的大臣杀死,正式举兵叛乱,张觉当时坐拥平、营、滦三州之地,又感觉残辽势力不够强大,秘密联系北宋希望可以倚为靠山。宋徽宗一直对三州之地垂涎三尺,他不顾大臣的反对下诏封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意图吞并三州,但这种贪小便宜的做法无疑是不明智的,三州之地,虽然为张觉所据,但名义上仍为金国国土,宋徽宗在尚有盟约的时候,无视宋金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贸然接纳金国叛军,就等于是对金宣战。宣和五年七月,金国趁张觉出城接旨的时候对平州发起了进攻,张觉脚快,先跑到了燕京,跑的时候还不小心把宋徽宗的诏书丢给了金军,这样金国就拿到了宋朝背约的铁证,宋金之间原本就很微弱的信任感彻底荡然无存。
张觉逃到燕京以后,金国并未善罢甘休,威胁宋朝交出张觉,宋徽宗迫于压力,令燕京府将张觉处斩,并把首级送往金营。当时驻守燕京的是原辽国降将郭药师,他麾下的常胜军是宋朝在东北方向抵御金军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常胜军主要由原来辽国饥民组成,这些人对金国有很强的敌意,宋朝本应该善加利用,使他们能够死心塌地的为宋朝戍守边疆,但张觉***后,宋徽宗不仅不对常胜军加以抚慰,反而对常胜军心生疑虑,还派童贯去燕京刺探郭药师的虚实,宋徽宗的这种做法使那些原本降宋的将士心生凉意,不知道自己何日会成为宋朝讨好金国的牺牲品,陆续有人投靠了金国,本来金国在河北地区最忌惮的就是常胜军,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常胜军已经和宋朝离心离德,于是便再无顾忌,下定决心与宋朝一战。
这事儿,宋徽宗其实也觉得挺冤枉!原本他就没想做皇帝,但不幸还是做了;他本想用一生的时间,玩玩花鸟鱼虫,收藏天下古玩,然后再挥洒他的瘦金字体龙舞天下。等到晚年,再收几个像王希孟那样的好徒弟,传授给他们一些绘画心得。
对于大宋来说,不知是历史捉弄了历史;还是自己捉弄了自己!本来就已***得不能再文的大宋,偏偏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节骨眼上,又来了个“玩鸟弄墨”的书画皇帝,不亡才怪!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文艺家,但不等于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
不过,并不能说宋徽宗就是掏空大宋且又亡国的罪魁祸首。历史上,不管是北宋,还是后来他儿子的南宋,总是摆脱不了被外族侵扰的局面。可以说,自从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这种局面就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大宋朝历来就有“重文轻武”这一自上而下的指导思想。到了宋徽宗那会儿,北宋尽管羸弱,但它也有很强大的一面;只不过,强大的是勾起狼群胃口的经济,而不是吓跑它们的军事。
所以,真正掏空大宋的,不是宋徽宗,而是长期忽略了自己四周,野狼环顾的现实。
牛羊无论肥瘦,都要有角来自保自卫,都需要有居危意识和防犯意识及行为,才会更为有效的自保。而宋朝历代皇帝,都没有像汉武帝一样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重视国防建设,能做到在大的战祸战患未到时,以小范围精准有效打击消除匈奴军事实力及作战主力,来保卫大范围的平安安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宋徽宗相关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宋徽宗相关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