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魏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魏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延,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千年以来一直被陷入“反骨”门事件之中,难以洗清。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魏延,也是被诸葛亮的神奇所迷惑,他第一次见魏延,就要杀了魏延,理由是看到了魏延脑后一块“反骨”。
如今,不在钦佩诸葛亮那CT般的眼睛了,倒是很佩服罗贯中的笔下生花。
历史上魏延对蜀汉的功劳,不亚于关羽,张飞等人,汉中战役后,魏延被刘备重用,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由此可以看出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功劳自然不用多说。“反骨”一事,只是演义而已。
魏延守汉中,善待士卒,治军严谨,勤政抚民,关羽失去荆州时,汉中还是安然无恙的固如金汤。
魏延被杀,应该说纯属个人恩怨,并不是蜀汉***或是刘禅要杀的。
魏延是早起跟随刘备的武将,一路上征战无数,立功无数,老臣宿将,有些自持功高。而杨仪是个文官并且年轻气盛,诸葛亮看他有才,将其提拔成了幕僚长(相当于参谋长)。
这与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有关,蜀国建国后,诸葛亮重用了除杨仪外,还有马良,马谡,廖化,尚郎,董恢等,都是诸葛亮的老乡。
杨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自然会代他下达很多的施令。这是魏延不买账,两人发生矛盾。《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记载:“魏延与长吏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由此可见,魏延与杨仪矛盾已久,大家讨论问题,魏延便想动刀,不太合适。也说明其胸无城府,是一个坦荡之人。
诸葛亮临死前,只有杨仪与姜维在旁边,所以命杨仪领兵逐渐退回,魏延断后。杨仪故意派人通知魏延,而魏延不信这是诸葛亮的“遗嘱”。于是杨仪抓住了把柄,一天数次飞书成都说魏延反叛。魏延也派人送书信去成都说杨仪反叛。
在成都的那些蜀汉大臣们,只是凭借印象打分罢了。杨仪在朝中关系多,魏延长年在外驻守,朝中谁认他呢?所以大家都信了杨仪。
谢谢@唐朝长老的邀请,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嚼劲,它的背后,其实是反映了蜀国文官阶层的一种心态:诸葛丞相都死了,我们还要不要北伐?
有些人说,这不是废话么?身为蜀国的臣子,当然希望北伐中原,早日搞定曹魏为上。
但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其实已经没有一个蜀国文官会天真地认为,北伐还能成功,差别只不过在于: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还是表面反对、内心认可,如此而已。
代表人譬如诸葛亮的劝学从事谯周,他后来就写了一篇《仇国论》,认为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人民的疾苦,壮大自己的国力,使人民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成为大国,振兴汉室。而蜀国此时就是一个弱国,就算那诸葛亮那么牛的人,也无法运用蜀国的资本,去打败曹魏,更何况是不如诸葛亮的诸位呢?
谯周的文章发表于公元257年,得到了蜀汉士大夫的普遍认可,甚至连刘禅都以为然,日后的不战而降,其实便是这种逻辑的事实反映。
这种主张不折腾的观点,其实早在诸葛亮时期就已经存在,要不然你想,他为什么要费心思写出师表,那意思其实诸葛亮就是告诉各位:我北伐,不是为了求北伐成功,就是为了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于是便没人敢议论了。
而到了诸葛亮之后,持此种观点的人更多,继任者蒋琬曾想出一个新办法,走祁山北上既然不行,我们就改走汉水、沔水东下,攻打魏兴、上庸二郡,也就是从湖北西北角这个地方北伐。结果阿斗什么反应?根本不支持,而是派费祎、姜维竭力劝阻,而蒋琬自己身体也撑不住,一到东边就病倒,最终只能让位给费祎,此后便呜呼哀哉了——而费祎一上台,便立即休养生息,啥也不说了。
而姜维,其实也只是为诸葛亮的遗愿尽点心意而已,说白了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在这一堆人中,唯有一个是真心实意要北伐的,那便是魏延。
与其他人的消极不同,魏延是真正的积极北伐派,因为在他看来:蜀汉虽小,但以小灭大,历史又不是没有过,只要敢冒险,说不定就有成功的希望。
这种分歧,既发生在诸葛亮生前,也发生在诸葛亮死后,几乎所有的文臣,都认为北伐不可能成功,即便成功了功劳也全是武将的,关我等何事?
杀魏延是杨仪私自决定的,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魏延是不可能有好结果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在益州之战中建立了不少功劳。夷陵之败以后,蜀***才凋零,等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时,魏延是少数可用的大将之一。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为先锋出战,表现活跃,也是立了不少功劳。
然而魏延有个坏脾气,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关系很差,谁见了都怕他。不过诸葛亮另一个重要的助手杨仪却不服魏延,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势如水火。两个人闹的最凶的时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讨论军务时拔出剑来,威胁要砍了杨仪,最后在众人劝解下才作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两人矛盾。而等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因为诸葛亮死后命杨仪率军撤退,魏延对此不服,因此要求前来传令的费祎和自己一起联名夺取军权。费祎借故离去,将此事告知杨仪。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管魏延,和费祎、姜维一起指挥大军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后大怒,起兵攻打杨仪。但是他此举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军迎击,斥责魏延部下不该作乱时,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等数人逃亡,杨仪又命马岱率军去追击,将魏延等人杀死。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魏延起兵时,他和杨仪都上书刘禅,控告对方造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董允、蒋琬都“保仪疑延”,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平乱,不过还没等蒋琬到达,魏延已经被杀。
从魏延死后杨仪不仅脚踏魏延头颅大骂,还下令杀了魏延的三族。而蒋琬没有赶到魏延就已经死了,所以杀死魏延应该只是杨仪的个人决定,并不是刘禅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气暴躁,无人能管。又违反诸葛亮的军令擅自起兵攻打杨仪,费祎、姜维、董允、蒋琬都不愿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经犯了大忌。在这种情况下,魏延最轻也是被削职为民,严加看管。此后无论谁当政,都不可能再复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更不可能继续领兵打仗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魏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魏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