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明史,明史人物传记全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明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明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个人感觉《明史》实在不能看,为何能列入二十四史?
  2. 被列为《明史》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究竟是如何把持朝政的?

个人感觉《明史》实在不能看,为何能列入二十四史

题主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题主应该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是所谓的历史爱好者,并非专业历史学研究者。

所以题主的认识难免受到一些莫名的观念的误导,觉得《明史》的质量比较低,认为清人修史会有很多篡改之处。

人物传记-明史,明史人物传记全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事实上,《明史》体例精良,修剪得当,耗时颇长,在二十四史中质量恰恰是属于上乘的,比之元修三史以及明初速成的《元史》,质量好得多。

另外,为什么能列入二十四史,有一个最粗暴直接的原因。二十四史的概念是清高宗钦定提出的,人家清人自己修的《明史》,人家能不列进去?

另外,关于《明史》中粉饰女真历史诸问题,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已有学者指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可谓瑕不掩瑜。

人物传记-明史,明史人物传记全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之,《明史》是一部还不错的官修正史,列如二十四史,毫无愧色。

明史是封建社会民族掌权最后一个朝代,有许多当代能借鉴东西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非常喜欢读明史,明朝中后期领导人虽然政治昏容,但是资本主义体质雏形已经有了,经济上已摆脱小作坊生产开始相大规模生产过度。没有满清打断,中国历史车轮会偏转的,明史在二十四史地位是很高的。[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明史》不能看”是基于什么视角呢?如果是基于个人情感,那就不必再去阅读正史,只需去看《明史纪事本末》就足够,因为乾隆对此书“极为不高兴”。但如果不读《明史》的话,你也就无从了解清朝入关后纠结微妙的心态,这也是读史必涉及的视角范畴之一。

人物传记-明史,明史人物传记全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胜利者”其实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明朝官方站在自己的统治者角度去编撰当朝历史,二是清朝官方站在“正统承继”的角度去编撰前朝历史。目前的《二十四史》大多来自后者,以“继承者”的编撰版本为正统。

如此一来,“继承者”的编史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即便史料内容都来自前朝,里面还是加上了“我认为、我觉得”的成分。如果编撰者为一位公正的史官,他的“我觉得”或者尚能保持历史公正;如果他是统治阶层的坚定拥护者,这就未必了,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在《明史》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事实上,司马迁也没少这么做。

《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为张廷玉,大家在《雍正王朝》等***剧里对他都有印象。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一位汉臣,可见他是深受康熙、雍正二帝信任的。乾隆皇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但“配享太庙”是依雍正遗嘱而为,不能说乾隆与张廷玉之间有何信任和感情可言。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与张廷玉有如此嫌隙呢?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乾隆帝对《明史纪事本末》“不高兴”,而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也未能完全站到清廷一方、过于“模棱两可”。

在清朝初年,统治者是比较重视平衡满汉关系的,满臣和汉臣之间的势力也较为均等;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调整了内阁班次的主次关系、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张廷玉处在这样的狭缝当中两头不讨好,最后只能陈奏乞休。

由于张廷玉谨慎的处世原因,《明史》里实际上并无太多歪曲事实的记载、只是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取舍、显得有点掐头短尾的样子。从张廷玉角度而言,他要“两碗水端平”的话、也唯有“宁缺不偏”、才能以此维护自己的史官清誉,同时满足了清帝删除某些敏感内容的……问题是,乾隆帝对此依旧不满呀!

在编撰《清世宗实录》时,张廷玉其实已被迫大量迎合了乾隆的“圣意”,所以该书才是张廷玉最失败的编著作品。相比之下,《明史》还是因“宁缺不偏”受到了人们认可,不过也因为里面的局部残缺,导致了里面部分内容无法前后对应、给人造成了“不能看”的感觉,这也是我们需要《明史纪事本末》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看,《明史》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单看《明史》就去作历史论断;而且《明史》里还收录了大量明代著作,这些典籍是不受清廷影响的,从这角度而言,它才成了研读明朝最丰富翔实的史籍,故而被纳入《二十四史》之一

(实际上,也无更好、更详尽的其他版本可选了)。

被列为《明史》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究竟是如何把持朝政的?

严嵩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是个愤青。

他22岁中进士,这一年,明孝宗驾崩,明武宗即位。年轻的严嵩按惯例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那时候的严分宜一身正气,满腔热血,不屑与武宗朝赫赫有名的“八虎”为伍,因此在朝廷混得不太好,处处被排挤,也没有什么组织靠山,无奈之下借给父母丁忧的名义干脆回到老家躲了起来,而这一躲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严嵩回到京城,物是人非,首辅李东阳去世,杨一清致仕途,接替杨一清的是执掌礼部的蒋冕。蒋冕对才华的年轻人都很乐意提携,大概是他的荐拔,严嵩顺利回到了翰林院,担任侍讲的职位。一年以后,就被安排到南京翰林院担任掌院。

然而估计是到变相分配到南京养老后,严嵩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三十几岁的样子,居然还混得马马虎虎,于是他学会了钻营。

而严嵩开始转变的契机,始于嘉靖七年,杨廷和在“大礼仪”之争中全面落败,被迫致仕,嘉靖完全掌握了朝政,接替杨廷和的内阁首辅张璁是嘉靖的马屁精。在张璁的任上,严嵩当上了礼部右侍郎,由此开始,严嵩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

嘉靖是名店出了名的修仙皇帝,而修仙修道里有一种专门跟天神们沟通的仪式,仪式中需要“青词”这种文字作为沟通的载体,而嘉靖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大臣们来代劳,这方面有两个人是个中好手,一个是严嵩,另外一个是对这个时期极其反感的夏言。本来嘉靖一直都是让夏言来写,但是夏言不待见这份工作,就丢给了严嵩。

如此严嵩走上了宠臣之路,他日日学习写青词的时候,认真研究嘉靖的心理,挤掉了夏言,走上了首辅之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明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明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