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果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果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格非因摊上了一个好女婿——赵明诚,而被后世记住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相信,百分之99.9%的人,都会反驳我,说我回答错误。因为,在众人的观念中,李格非是因女儿李清照而留名后世,但是,卓姥姥却不愿苟同于大家的意见。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如,李格非没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李清照嫁给赵相府的三公子——赵明诚,就算他养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儿李清照,也未必能够成就出一个“千古第一才女”——李易安。
现在,我们用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分析一下,看看卓姥姥的观点是否成立。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哲学先圣老子就提出了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并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用了一个形象性的词语描述了出来,即“阴、阳”。而且,在他留给我们的哲学弘论《道德经》中,反复列举出众多既“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的事物。在此,我就不必一一举例论证了,因为大家都懂得事物间的相生相克道理。
而我只想说: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去分析。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所取得的终身成就,都离不开年幼时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后天的努力。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良好的“遗传基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获取成就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李格非没有摊上赵明诚这枚暖男女婿,他也很难留名史册。因为,成就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称号的功劳簿上,赵明诚应当是一个特大的功臣!
正如那首《望星空》歌词中所唱:“军功章呵 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如果说,你还不知道赵明诚是多么的爱李清照,你只要去读一读李清照写于宋高宗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金石录后序》,这是李清照自己留下的自传性文字,在这个最具权威性的证据中,李清照向我们讲述了赵明诚对她的爱;也讲述了两个人如何相濡以沫度过了他们的美好新婚和遭遇风风雨雨的日子。如:下文中,赵明诚“质衣”的记录。
至此,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段文字记述了,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从太学校放学回家时,因身上无钱给李清照买“果实”,宁可去当铺当衣服,也要给李清照买来她爱吃的水果、零食之类带回家。
正是由于赵明诚对李清照的百般宠爱,所以,李清照在婚后,才会在赵明诚外出时,吟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古佳句。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李格非本身的成就已经很大了。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人、学者,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学者型的大才子。元祐中,授太学博士。绍圣时,通判广信军。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佑旧臣。李格非因名列"元佑党",被罢官。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佑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重新启用元佑党人。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但禁止到京师及近钱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
李格非刻意于词章,诗文都很拿手。遗文、断篇及书目仅仅是可知者的就数不过来,著作丰硕。他自己就说:“字字如肺肝出”,为文以“诚”。 只可惜各书皆佚,现仅有《洛阳名园记》一卷。《洛阳名园记》共10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富弼)以下凡19处。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圃台谢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
李格非又是苏轼的门生,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当然,后来李格非女儿的光芒更加耀眼,她就是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实在不想多写,全民皆知。
李格非卒年不详,《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杜月笙,想必大家都知道,上海滩老大嘛!杜月笙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戏剧,14岁从上海的水果学徒,到进入青帮,然后再成为青帮老大,最后却蜗居香港郁郁而终。
在他闯荡上海的时候,三碗面原则既人面、情面、场面,那更是家喻户晓,简直是贯穿了杜大佬成功的一生呀,大家都感觉他的成功和这三碗面大有关系。再有他分的三等人:“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没本事,大脾气。”那简直是现代女性择偶标准呀!
再者,杜月笙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个热心救助支持抗日的人,在抗日斗争中他曾多次建设医院、向学校捐款、筹集救国捐款150万元支持前线等。但是他也充当了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中的刽子手,***了总工会委员长、***党员汪寿华,致使上海总工会80万会员群龙无首,数千工人被蒋介石***。
在1949年,蒋***败退台湾,杜月笙没有选择跟着去台湾,其原因:一为残害过***员,二是不再信任蒋介石,所以到了香港。在香港又因为生意受阻然后郁郁而终。
这个的一位人物,想必会留下很多***或者转籍记载,我这里收集了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到楼主:主要的***作品有
电影《建国大业》由冯小刚演杜月笙
电影《大上海1937》 由杜玉明演杜月笙
电影《上海皇帝之岁月风云》吕良伟演陆云生(其实就是杜月笙)
《杜月笙发迹秘史》 作者:赛格
《杜月笙传》,上世纪50~70年代港台文坛知名作家章君谷的长篇纪实作品
《上海大亨杜月笙》斯余
绘画***夏加尔的油画画风
夏加尔(1887~1985年)的故乡在俄罗斯,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法国,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法国画家,不过,他依然喜欢创作有关俄罗斯的主题,以及梦一般的场面感受、爱情场景、圣经故事,其画作具有民间艺术与立体派的元素,
夏加尔曾在圣彼得堡、巴黎和柏林学习艺术,1910年,夏加尔在巴黎第一次接触到立体派,此后,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派特性,带有“民间艺术”元素的立体派,是夏加尔的艺术画风,比如《向阿波利奈尔致敬》《有七根手指的自画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夏加尔在柏林举办了首次个展,随后,他回到了故乡维特伯斯克,在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他担任了维特伯斯克艺术学校的主管,这个荣耀持续了很短一阵,同时也令人颇为失望,随后,夏加尔便前往了莫斯科,
1941年,巴黎被纳粹占领,夏加尔与家人被迫逃离至美国,这些经历,迫使夏加尔的画风有所改变,增添了些许的“惊恐梦幻”元素,既是对美好现实的向往,又有些恐慌;1948年,他回到法国,在拥有蔚蓝海岸的里维埃拉定居,此后,他经常因应约完成一些著名公众场所艺术项目而在世界各地[_a***_]。
夏加尔作品
如何欣赏评价绘画***夏加尔的油画画风?
夏加尔,一看到这个名字,我就联想到了童真、温柔、爱妻贝拉、思念故乡…… 似乎就是这位白俄罗斯裔犹太人法国画家的特定标签。
这是夏加尔的自画像,七根手指的自画像无疑是最著名的自画像之一。在夏加尔的故乡语言中,七根手指是用心做好一件事的意思。
毕加索曾经说过:“马蒂斯死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
马克·夏加尔是一位追求天真纯朴,从俄国乡下犹太居民到巴黎的画家。
夏加尔的画布上,总是牵着美丽的妻子贝拉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间飞翔。
爱,使这位天才画家飞离尘世的晦暗,进入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他的画上。爱情,是夏加尔最钟意最适宜的油画颜料。
夏加尔说,他第一次见到贝拉时的情景:“她的沉默是我的,她的眼睛是我的,就好像她知道我的童年、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就好像她能看透我一样。”
“只要一打开窗,她就出现在这儿,带来了碧空、爱情和鲜花。从很久以前起直到今日,她都穿一身白衣白裙或黑衣黑裙,翱翔于我的画中,照亮我的艺术之路。”
《生日》这幅画是夏加尔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夏加尔一直在我最喜欢的画家行列。是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的画家,第一次知道夏加尔就是在初中美术课本上。相信一定也很多人记得这张画。
当时课本介绍这张画是夏加尔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表现手法则是***用了“画面分割法”。看起来好浪漫就像是在童话世界里。
风格流派
后来学习了更多的美术知识之后,才明白那个“画面分割法”其实是立体派的手法。是的,夏加尔俄裔画家,一般算作“巴黎画派”。巴黎画派是一个统称,指的是当时在巴黎的很多画家,其实风格还挺多样的。而夏加尔的作品具有很清晰的立体派风格。
“立体派”别名又叫“块块主义”,就是画面会呈现或大或小的块面构成。看看夏加尔的画是不是立体主义呢?
夏加尔说过这样的话“人们都说我从立体派中得到了什么,却很少思考我为立体派带来了什么”。
那么,夏加尔给立体派带来了什么?我的感觉首先是情感。不管是思乡之情还是爱情或是悲伤,在夏加尔的画面上我们都能体会到。而在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作品中就很少见。另一个就是浪漫的狂想,绿色的牛、天上的马儿,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等等。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思维的常规,还有一种超现实的意思。
讴歌爱情
夏加尔相当大的作品是关于爱情,关于他和他的妻子蓓拉的爱情。
夏加尔一生都对他的妻子蓓拉怀着无限的热爱,在画布上热情洋溢地赞美着他的爱人,美丽的蓓拉总是牵着夏加尔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间飞翔,穿过月光、飞过村庄、漂入花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果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果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