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备听别人劝告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刘备听别人劝告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备寻马的故事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据说,刘备的坐骑“的卢”马曾陷入襄阳檀溪的淤泥中,无法动弹。刘备情急之下,对马喊道:“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马却突然一跃三丈,带着刘备冲出檀溪。这成为刘备创业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在平定江夏之乱的时候,刘备的大将赵云夺了张武的一匹骏马,并将其献给刘备。
为了取悦刘表,刘备将这匹马转献给刘表,不料刘表的部下蒯良说这匹马虽然浑身雪白,美丽极了,但眼下有泪槽,额上有白点,叫“的卢”一定会妨主,是典型的凶马,刘表听了老大不高兴,就退给了刘备。
刘备认为这马可以做他的坐骑,谋士伊籍劝刘备说:“人说此马妨主,您怎么能骑呢?”
刘备说:“死生有命,与马何干!”
从此“的卢”马成为刘备的终身坐骑,为刘备服务,直到刘备去世。说到的“的卢”救主,故事就更为精彩了!在得到“的卢”马之后,刘备因为参与刘表立嗣之事,主张立长子刘琦,结果遭到刘琦的继母蔡氏的嫉恨,蔡氏的舅舅蔡瑁设下一计,想***刘备。
刘备只好骑上“的卢”马奔逃,不料前面竟然是悬崖!
悬崖下面是滚滚奔流的檀溪,眼看蔡瑁的军队就要追上来了,刘备在着急之中,对“的卢”马的***猛抽三鞭,大喊一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
结果,“的卢”马长啸一声,一跃而起,竟然稳稳当当的跳上了檀溪的对岸。
证明一个臣对于主上的地位,两点是显而易见可以表现出来的。其中一点是对他的尊重程度和怀念程度;另一点就是看对他的信任程度,看对其的言听计从的程度。
“初,先主时,惟***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新版《三国》中的***,对于刘备的上位那是比谁都上心,比谁都出力,那一句“臣***参见汉中王”的腔调让人记忆尤新,历史上的他也是处处争先的)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
也就是说,刘备生前只有一人获得此殊勋,这个人不是关羽、张飞,也不是其他人而是***。关羽、张飞等为追谥,关、张等尸骨早寒。
当然了,此项荣誉并非在***生前获得的,而是在他死后。***在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之后——也就是第二年——就油尽灯枯了。在刘备眼中,***的死实在是太过可惜,痛哭流涕的刘备没什么能够给***的了,只有追谥翼侯。***仅四十五岁就去世,在我们看来正值壮年,正是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刘备内心是悲痛的。
刘备喜欢***和诸葛亮身上的东西不一样。诸葛亮看起来更正直一些,***则更务实一些。还记得新版《三国》中***那个积极劝刘备进身的样子吗?或许历史上他真的就那么积极。
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大本营就是益州,不好好经营肯定是不行的。想经营就必须重用***,在得到汉中后,***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也是相当配合,和诸葛亮共同参与撰写法律等工作。在关键的一步棋中,***引经据典的劝刘备取了刘璋兄长的遗孀,给刘备以正义的目的而不至于违反传统中的道德。***明确告诉刘备,他与刘璋的亲戚关系比典故中的成例还要远。这样刘备心中能不欢喜吗?
***是刘备的谋主,这是《三国志》明确介绍的,因此是否该进攻谁,何时是最恰当的时机必然要***来过问。刘备对***还有一种偏袒的情怀,于是诸葛亮才有以上的话。
苍茫大地认为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原因如下:
一、***是刘备军事上的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刘备认为:孔明和***是互补的两个谋士,孔明最大的长处在战略、在治国、在搞后勤;***的长处主要是战术,在战术上他更得刘备的信任。从协助刘备拿下益州到夺下汉中,深得刘备的信任,也被刘备引为股肱之臣。这点孔明深深知道,所以在孔明用法家思想治蜀时,***有点居功自傲、有点违法犯纪时,许多官员主张依法惩治***时,孔明仍一意袒护,为什么?孔明知道***是刘备战场上最得力的助手!刘备离不开他!
二、孔明并不一味反对刘备伐吴,至少为了早日实现《隆中对》的战略,他也主张从孙权手中夺回荆州。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没有***做参谋长的刘备大军,居然因为刘备的毫无任何理由的轻敌,给陆逊一把大火烧得一塌糊涂,十万左右的大军几乎全部被杀死、烧死,刘备也连病带气死在了白帝城(永安城),四海精锐毁于一旦!粮草烧个精光!黄权指挥的水军全部降曹,荆州一根毛也没捞着!
三、如果***在的话,说服刘备暂缓伐吴也有可能,理由是什么?刘备对***相当的信任,凭***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退一万步说,***若随军,***这个老牌、卓越的参谋长,绝不会让陆逊的火攻阴谋得逞!
四、有网友说孔明因为兄长诸葛瑾的缘故,怕瓜田篱下,不好出面劝阻刘备伐吴,这是误会。
刘备素有知人之明,如史书所载他对马谡的比孔明精确得多,他对如鱼得水的孔明也有相当的了解预判,最终托孤于孔明,历史证明他没有错托!即便孔明劝他缓伐吴,他怎么会因此怀疑孔明对他的忠臣!《三国志》里从没有孔明劝阻的记录,说明什么?《三国演义》中孔明劝阻的情节是罗贯中杜撰的,原因嘛!他是孔明的超级粉丝,他的笔下孔明多智而近妖,怎会让孔明同意刘备伐吴,最后刘备竟被烧得一塌糊涂,孔明的神机妙算又体现在哪里?小说中的罗贯中的情节设计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孔明苦劝刘备,刘备脑子进水,结果被红烧了,反衬孔明是大神级的超人!
望斧正!
立场而已,荆州被东吴夺去后东吴安排的荆州守将姓诸葛名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只能避嫌不说话,支持去打自己亲哥哥是不讲亲情,反对去打自己亲哥哥则是徇私;而***则没有这么尴尬的立场,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感谢网友名记的邀请。孔明对刘备确实很忠心,但***跟刘备比较早,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屡献奇策,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此时刘备被蜀国表面的强大迷惑,又想为兄弟报仇,所以决定出师伐吴,这个时候***刚去世没多久,而且刘备从进入成都之后就很看重***。
刘备在称帝后不久,便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东下攻伐孙权,然而在猇亭之战中,不仅大败给青年将领陆逊,将“家底”输得精光,还差点遭受被俘虏的耻辱,真可谓晚节不保。当诸葛亮在听闻汉军大败的消息后,曾极为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见《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第七》)
法孝直即刘备集团的谋士***。究竟***是何等“神人”,能让身负旷世奇才的诸葛亮如此寄予厚望,同时又自叹不如呢?
***是汉末扶风郿县人,祖父法真(儒学大家,号称“玄德先生”)、父亲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都是享誉海内的大名士。汉献帝建安初年,由于国贼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祸害,关中一带出现了大饥荒,***为讨生活,便同好友孟达一起入川,依附于益州牧刘璋。
***虽然能力很强,但无奈刘璋却是个不能识才用才的庸主,很久之后才任命他为新都县令,之后又提升为军议校尉,但依然令***有怀才不遇之感。加之***为侨居之人,经常遭到州邑中人的诽谤,现实经常令他苦恼、迷茫,时不时会跟同僚好友、益州别驾张松“大倒苦水”。
听话,要听弦外音。刘禅是可以辅佐成大业的,那就没孔明了什么事了。刘禅不可以辅佐,那怎么才叫不可辅佐?刘禅是反应迟钝了点,可并不傻,更不乱来。这一点,后来证明了他的处世哲学,有人包揽干活,他才不管,乐个清闲不好么?实在是许多人所不能及。
刘备这样让孔明"自取之",其实是说,你千万别乱来,朕己经安排好了,你别往进面钻哈。孔明一听那几个字,答错一字,恐怕就走不出永安宫。
刘备与曹丕势不两立,汉献帝一死(蜀汉祭奠过此皇上的),承大统的是姓刘啥。这才是主旨和焦点。丞相就干好自己的事算了。而丞相孔明显然明白皇上的遗言的另一层意思。所以,汗流满面,连说不敢,否则自己能否活着回成都还在两可之中。
刘备说得明白,但千万别当真。一当真了小命就沒了。
(三国演义)不可信,(三国志)就可信吗?蜀国不设史官,诸葛亮与刘备的私人对话没有记载,全凭陈寿这三十年后的后生编,(三国志)也许是晋代的(三国演义)。现代人按自己的意思理解发各种奇谈怪论,叫人哑然失。历史不过是历代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备听别人劝告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备听别人劝告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