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子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子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子的老师据传叫常枞。常枞临终前,问病榻前的老子: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常枞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问你懂我的意思了吗?老子说:“坚硬的东西往往不能长久,看似柔软的东西往往生命力更顽强!”常枞一笑:孺子可教也!
师徒俩的对话,实际上用一个非常通俗的故事阐明了道家的教义: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人应该学会“知其雄,守其雌!”
道家最欣赏“水的德行”,认为水是世界上最刚强的实物,柔弱只是其表象,它可以经年累月“水滴石穿”,它可以摧枯拉朽一泻千里,坚硬的石头和坚固的大坝都不是它的对手。
这就是道家最朴素的辩证思想,由此推及开来,人们还应该“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懂得这些道理,人才可以拥有一个气势磅礴的大胸怀,才可以得到永恒的德行,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人如此,政治亦如此。
其实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最大的指导意义在于,当人们遇到困境的时候始总能看到光明的存在,不刻意违命行事,以看似柔弱的姿态坚强地生活,以磅礴的胸襟包容生活的不如意,如此我们就可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孔子的老师称老子,而老子小时候的老师叫常枞。老师对老子所提的问题舌头软,牙齿硬,而软的存在,硬的崩落,是点拔老子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按现在来说的话,个人理解好比人们常说的吃软 不吃硬,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遇事和平处理也许还能成为朋友!《道德经》
谢邀,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的传记,但是四人合传,非常简略,并没谈及老子的师承关系。关于老子的老师是谁?较早较完整的辑录,是西汉刘向编辑的《说苑》。老子的老师叫常枞,曾以舌头与牙齿的去留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教导老子。牙齿坚硬,舌头柔软,人老了,坚硬的牙齿却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仍然自如的存在。常枞的生平不可考。《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常枞《日月星气》二十一卷,可见是一个精通天文星象的史官。
老子的老师历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神话里的说法就更不靠谱。或者说他创造的《道德经》就是他自己悟出来的或者整理当时的一门学派的理论而再创造的。至于口舌之说,可能就是“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典故吧。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后世人尊祟他至今,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得到人们认同,而闻名于世界。他的老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鸿钧道人,这种基于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基础,太上老君的化身。另一种说法老子的老师是常纵,这种说法没有可信度,历史无记载,只留下:舌存齿亡。的成语,连那个朝代都搞不清楚,到底老子是否有无老师,无法下结论至今是个迷。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王室管理藏书室的史官。
君子之论,有欲之人
孔子到周都洛阳,目的是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您所谈论的人,他们的尸骨都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留下来罢了。说到君子,得到时机就做官坐车,得不到时机就像蓬蒿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严密收藏,仿佛什么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仪表却谦虚退让就像一个蠢笨的人一样。丢掉你的骄气和欲望,放下你的架子和狂妄的志向,因为这一切对你的身体没有好处,我要告诉您的,仅此而已。”
无迹可寻,不知所踪
孔子离开了老子,对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野兽,可以用网去捕捉;能游的鱼,可以用线钩去垂钓;能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去射猎。说到龙,我不知道他是怎样腾云驾雾而升上天的,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大概就是龙了。”
老子创立道德学说,以深自韬晦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王室做了很长时间的官,看到周朝衰微,于是离开了。
道德传世,隐遁无踪
老子西行,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写下您的一本书罢。”于是老子就写下《道德经》上下两篇,谈论“道”与“德”的精神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感谢邀请。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里,介绍评价了老子。 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老子是很高看一眼的。
《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按纪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破格”列入的是项羽和吕太后。 “世家”记述王侯重臣事迹。“破格”列入的是孔子和陈涉。 “列传”记述诸侯之外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司马迁把自己的“自序”列为最后一篇。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主干和大部分篇幅。 司马迁把老子,放在了“列传”的第三篇。排在前面的是《伯夷列传》和《管晏列传》。
关于伯夷,司马迁没介绍什么具体内容,几乎完全是发感慨,而且很难说他真的赞许伯夷(包括叔齐)。这有点儿和孔子唱反调。 关于管晏,司马迁仍然是和孔子唱反调,说孔子小看了管仲。还说,如果晏子活着,他愿意为他执鞭随蹬,而且会非常高兴和向往。
到了列传的第三篇——老子这儿,司马迁的话一下子多了,说了五百余字,这在列传中算多的。而且,他的感情倾向也是毫不隐讳的。 司马迁先介绍了老子地望、官职——
近几年,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在争“老子故里”。其实,这两地都在涡水沿岸,相距80公里。😊
接着,司马迁讲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情——
这是借孔子之口来称赞老子了,且夸的登峰造极。 后面是对老子学说的介绍——
再往后,讲到了关于老子享年的几种说法、子嗣等。不必赘言。
老聃的生平中,有两次直接影响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会晤。一次是孔老会晤。孔子发现"道不同不相为谋"后,便决定独立学说,于是有产生。二是尹老会晤,"强为著书",而畄下万经之王5000言。史传此事,真***已无关紧要,最要紧的还是如何看儒道之关系,如何真传老子5000言。这都与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今之民族复兴大业服务,关系重大。至于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争论虽久,但并无意义,经愚夫的研究后看來,用西方哲学划分派别的方法评判老子,做法本身就是一大错误。因为,老子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超出了哲学本体论,而直述哲学本原论了。这是全世界古今唯一的一家独门哲学了。西方哲学那种划分标准本身,就不适合于老子。中国特点的哲学文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选择。
凭老子之能,谁强迫得了他呢,小关尹能挡住老子吗?尹喜挂印,按值好家人追随老子属实的话:肯定是一见如故,相见恨睌,一拍即合,师徒一定。道德经应是老子口朮,尹喜整理传给后世弟之的。才合情合理的。若老子执笔,有关尹不敬强迫之谦。尹喜就不会放弃大好前程,挂印辞官追随了。
老子,尹喜的去向,决定***的指向,密传口授不会写在***里的,尹喜摆了个***阵,把真言藏在了俗事里面乱说一通。又不失真又不明说。名可名非常名也。不是明可明非常明。可想而知了。不德失口传只会看热闹,没悟性是难知道的。
老子写《道德经》(汉代之前叫《老子》)绝非因为尹喜的请求才留下了这部万经之王。
资料匮乏,导致司马迁只能道听途说
“强为我著书”的说法来源于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写老子传记,区区500文字,大都是道听途说加想像,很难想像,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官居然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含糊其辞的时候。后人以此为基础,加以各种穿凿附会,比如骑青牛、出函谷,紫气东来三万里,以及后世的“化胡说”等等,因此老子的身世愈加扑朔迷离。
作为太史令和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况且老子作为司马迁的同行、前辈、大哲,司马迁何尝不想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但苦于老子存世资料之奇缺,无奈,只得借用民间传说的形式“强为之作”传。传记中出现不少“或曰”等表示猜度和不肯定的语气,就是司马迁无可奈何的心理写照。
这不是司马迁不负责任,是因为关于老子的资料实在是太少,太少。
为什么说不是因为尹喜的请求而写的《道德经》呢
1、作为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是当时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天子师(那时候“学在官府”,王室的守藏史等高级文化官员,同时***侯王百官的老师),《道德经》就是天子对问的一种日记体记录。而《道德经》是在超脱人类社会,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深刻了解三代文献,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的一部巨著,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完成的。因此勉强留下,在几短时间内“强为我著书”是不现实的。
2、尹喜作为大散关(若真的出关,也应该是大散关而非函谷关,因为老子时代还没有函谷关,且函谷关还在周王朝的直辖区内,谈不上“去周”)的令尹、守将,他事先并不知道老子将要西行出关,所以他不会事先预备好大批的竹简,按照通常竹简长度10公分,一片竹简也只能书写10字左右,5000言的《道德经》需要500余篇竹简,一个边关的守将,除了发生敌情、呈报战况等所需少量竹简,常年里储备三五十片还是有可能的,但若是几百片是不可能的。
且逐渐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且不说西北地区有无竹林,就算有,也需要精挑细选,烤制、压平、打磨,即使当代通过烘烤除水,也需要一月时间。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工艺的情况之下,加工制作竹简,决不是三月五月能完成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子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子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