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左传文公元年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左传文公元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应该是蜂目豺声,蜂目豺声,汉语成语,意思是眼睛像蜂,声音像豺。形容人相貌凶恶,声音可怕。
出自《左传·文公元年》,用作定语、宾语;形容坏人。
成语故事
一、传说春秋时期,楚王准备立他的大儿子商臣为太子,一时没有决定下来,便找令尹(宰相)子上来商量。子上说:“大王,你现在还年轻,爱儿子的情感还不专一。如果你这样早就立了太子,将来移情爱另外一个儿子时,再废除这个太子,这样做容易发生祸乱。况且在楚国历代传统中,真正继承王位的常常是小儿子。就拿公子商臣的外貌来说,我觉得他眼睛长得像蜂眼似的可怕,说话声音像豺狼叫一样难听。依相法来说,这种相貌的人是凶残的,如果他做了太子,一定会做出不义的事来。”
楚王听了这话不以为然,还是将商臣立为太子。商臣听说子上在父亲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便对子上怀恨在心。有一次,他利用和别国打仗的机会,在楚王面前说子上受了敌国行贿,楚王不问情由便将子上赐死。
后来,楚王了解真相时已后悔莫及。不久,楚王真的就像子上说的那样开始讨厌商臣,而喜欢上了第二个儿子子职,并想改立子职为太子。商臣知道这事以后,便与老师潘崇合谋,率领宫中军队将王宫围住,逼死了父亲,自立为王,称作楚穆王。
二、晋朝时期,潘阳仲见到幼年王敦的长相,便说:“你像蜂一样的眼睛已露出来,只是豺狼一样的声音还没有发出罢了,你今后一定会吃人,也一定会被别人吃掉。”,后来王敦果然寡恩少义,多行杀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左传文公元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左传文公元年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