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晋阳城的历史***是什么,晋阳城的历史***是什么时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晋阳城的历史事件什么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太原、邢台都有豫让桥,到底哪个是最初刺杀赵襄子的地方?邢台的豫让桥是移民文化吗?
  2. 太原赤桥村的来历?
  3. 传说在太原有一尊消失了的大铁佛,是真的吗?

太原邢台都有豫让桥,到底哪个是最初刺杀赵襄子的地方?邢台的豫让桥是移民文化吗?

公元前453年 戊子 周贞定王十六年

晋哀公四年 赵襄子二十三年

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时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年,知、韩、魏三国之兵“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战国策·赵一》)。赵襄子惧,欲与三家成城下之盟。其臣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孟谈夜出晋阳城,阴见韩、魏之君,以“唇亡则齿寒”之理说服韩虎与魏驹。知伯荀瑶之族人知过曾有见于此,提醒知伯:“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矣。”劝其或杀二君,或与二君之臣赵葭、段规相约,事成各封二臣万家之县一,知伯不听。赵襄子终与魏、韩二君“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三家终大败知伯军而擒杀知伯,并三分其家。从此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史学界也有定此年为春秋与战国之分野。

荀瑶家臣豫让久受知于荀瑶,及三家分知地,赵襄子漆荀瑶之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闻知,决心为知伯报仇。先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而未遂。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目,自刑以变其容。再被捉。赵襄子怜而欲释,豫让求得赵襄子之衣,拔剑三跃,呼天击之言:“而可以报知伯矣。”于后伏剑而死。

邢台豫让桥位于邢台翟村西南角,史书记载这里最有可能是豫让行刺赵襄子的地方,而且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邢台豫让桥已经在抗日时期被毁坏,清朝同治年间所立的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修路时做了桥洞基石,但是市区依然有很多与豫让有关的痕迹,比如豫让桥路、豫让桥市场、豫让游园、豫让雕塑等等。

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时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民国初豫让桥的老照片)

豫让是春秋末年晋国人,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刺客,他作为晋国正卿智襄子的家臣和宠士,深得智襄子的赏识。后来智襄子被赵、韩、魏三家联合打败,赵氏赵襄子因与智氏矛盾很深,随用智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饮酒。豫让为了报答智襄子的知遇之恩,发誓要为其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一次的在赵襄子从宫中外出时,埋伏在邢台古城5里外的五里桥下,行刺失败后自刎。人们为了纪念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的精神,于是把“五里桥”改名为“豫让桥”。

(清朝同治年间所立石碑)

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晋阳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时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邢台豫让桥最有可能是豫让行刺赵襄子的地方,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古邢台为赵襄子的封邑,从他作为太子开始,到迁都邯郸,邢台一直是赵氏的政治中心,邢台很多地方都留有赵襄子活动的痕迹,比如梅花寨、太子井等,所以赵襄子被刺***发生邢台的概率最大。二是史书记载为证。在南宋潘自牧编写的《纪纂渊海》书中卷二十一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豫让桥在府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这里的府就是顺德府也就是古邢台,因为卷二十一记载的就是邢台及周边各地的事迹。南宋《纪纂渊海》书中的记载是目前我国史书文献中关于豫让桥地址及豫让事迹的最早的记录,后来也被出生于山西太原赤桥村的清末民初著名的地方史志专家刘大鹏所引用。另外就是明、清的《顺德府志》也有相应的文字记述三是历史很多文人名士在邢台豫让桥凭吊,留下了很多诗词文墨,这些诗词中都有提到邢台的地名。

(《纪纂渊海》卷二十一中的记载,网上可以找到全文)

所以,关于邢台豫让桥的事迹也不可能是移民文化。

太原赤桥村的来历?

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

据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剑霓(发现晋阳西山大佛的第一人)考证,赤桥村早先叫韩村、刘村,也叫石桥村。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分霸,智家实力最强。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因城高墙厚久攻不下,智伯就掘渠南引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北引汾河之水来淹晋阳城。就在洪水快要漫过城墙时,智伯军营反被水淹。原来,赵襄子在水临城下时,派人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两家反戈,决堤放水冲垮了智伯军营。其中,晋水就从赤桥村流过,浇灌田地、洗草作纸,润泽方圆数百里,后人将其称为智伯渠。渠宽约4米,深约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两股,一股经赤桥向北泻下,一股转弯欢腾东去。在赤桥村,造纸有着悠久的历史。立于晋祠内的《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记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赤桥村民造纸已成规模,而造纸洗浆之水即为晋水,并形成每到清淤河道无水可用时,就到晋祠庙难老泉分水堰旁洗纸浆。因晋祠等村将难老泉两岸堤堰加高、砌筑石栏,赤桥人无法下河洗浆,便将河北岸拆开一道口子,双方由此引发争执。为维护村民利益,赤桥村村民上诉公堂。官司历时3年,从县衙打到省辕。最后,省辕指派阳曲、寿阳等数位知县实地考察,最终判定赤桥村胜诉。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几位村民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将这一***的前因后果刻成两块石碑,名曰"洗纸公文碑",一块置于晋祠院内,一块置于赤桥村兰若寺内。"男人锅中蓬草,池中捞浆,女人携登持刷,贴纸上墙。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可见,当时洗草造纸在赤桥村已是如火如荼。

传说在太原有一尊消失了的大铁佛,是真的吗?

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都是国内很有名气的古都。事实上,太原在中国古代,也是一座很重要的城市,也曾做过都城,在赫赫有名的唐朝还做过北都,仅次于西安、洛阳,是国内第三大城市。因为太原是“龙兴之地”,宋朝初始的皇帝们一把火毁了太原城,导致太原目前留下的古代遗迹并不是很多。被烧的建筑很多,应该就包括题目中的大铁佛吧。

因为是传说,真的无法考证。隋唐时期,是佛教盛行的时候,太原的一个和尚,和国内很多地方的和尚一样,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决心修建一个大铁佛。愚公移山,说的是愚公的精神,太原的这个和尚执着的理念和行动力,也感化了周边很多百姓,很多人解囊相助,经过几次的铸造失败,最后他调到了滚滚铁水中,而佛像也终于铸造成功。可惜的是,在一把火中,一切都没有了。

这或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笔者相信在那个年代人们美好而执着的信念,以及那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发达朝代所拥有的铸造技术。有技术,有信念,完全可以办成大事的!远的看,在太原几百公里之外的临汾一座寺庙里,现在就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铁佛头,就铸造与唐代哦。近的看,太原西南近郊也有蒙山大佛,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哦!开凿时间也就比唐朝早几十年而已。

留存下来的大石佛也好,大铁佛也好,都需要我们后人好好去保护和珍稀。笔者还是相信,古代的太原,曾经真的有一座高高的大铁佛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晋阳城的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晋阳城的历史***是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