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马谡人物传记,马谡人物传记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谡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马谡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我收藏的最全的一本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一共165个人的人物传记,大家说这本三国志全吗?
  2.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我收藏的最全的一本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一共165个人的人物传记,大家说这本三国志全吗?

蜀国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黄忠 魏延 姜维 诸葛亮 王平 马谡 马良 廖化 马忠 严颜 关平 李严 蒋琬 张翼 张嶷 吴懿 马岱 罗宪 李恢 夏侯魏国 夏侯惇 夏侯渊 徐晃 张辽 于禁 曹仁 许褚 李典 典韦 乐进 张郃 曹洪 庞德 郝昭 郭淮 曹真 邓艾 司马懿 司马昭 许攸 荀彧 郭嘉 程昱 贾诩 钟会 曹彰 羊祜 曹休 文聘 徐质 陈泰 满宠 夏侯尚 吴国 孙坚 孙策 张昭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太史慈 黄盖 程普 甘宁 韩当 凌统 陈武 徐盛 董袭 周泰 潘璋 丁奉 蒋钦 步骘 陆抗 朱桓 诸葛瑾 诸葛恪 朱然

不全,全书共有300个人物传记,165个是不够的。

马谡人物传记,马谡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马谡的部署实际上也不能算错,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换成赵云,那么他的这种部署也可以算是。

马谡人物传记,马谡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街亭的地形问题,当时的街亭是一条谷口,平均宽度在1里~3里左右,整个战场大约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厮杀,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这也是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魏军虽然有10万,却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参战。这使得蜀军守军虽然不多,但是魏军却也占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个问题,蜀军的战斗力强。当时的蜀军由于***取了雇佣军制度(征南蛮),这使得蜀军的同期战斗力强于魏吴两军。如果魏军无法在兵力上面取得优势,那么蜀军实际上反而是占便宜的一方。

根据马谡的作战规划,他是打算将魏军先放入山谷,然后依仗山谷高地居高临下冲锋,把这入谷的5000魏军团灭掉,然后再据险而守,这样可以振作己方士气,也可以打击对方士气,如果这个作战策略由赵云来实施的话,可能张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马谡自己执行,他自己从来就没有打过这种硬仗,等魏军大量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却胆怯不敢上阵了,眼睁睁看着魏军通过山谷并将其包围在山上。

马谡人物传记,马谡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讲马谡不听诸葛亮,驻军山顶,其实是有根据的。马谡自认为熟读兵书,且跟随诸葛亮多年,但是没有真正的独自带过兵打过仗,特别想一鸣惊人,立下战功。

正是这种思想,马谡想在街亭取得大的战果,因此,将军队驻扎在山顶,想等敌人来攻,以地利的优势,自高临下进行冲击,置之死地而后生,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这从兵书上来说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马谡却没有考虑到,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的山,孤山矗立没有水源,魏兵一旦把山包围切断水源,山顶的军队就会因缺水断粮陷入绝境;另外,因为此山是孤山,魏兵一旦用大量的部队包围,从山上看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如此多的敌人,从心里上蜀军已经畏惧,这种情况跟项羽的破釜沉舟完全不一样。

马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驻军山顶,把军队置之死地,最终导致失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谡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谡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