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明清,明清人物传记资料检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明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明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贰臣传排名第一是谁?
  2. 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日本人来到中国?
  3. 人物传记属于什么题材?
  4. 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如何?

贰臣传排名第一是谁?

《贰臣传》是清代人物传记《清史列传》的一门,收录明清易代之际的贰臣。根据资料,无法确定《贰臣传》中排名第一的人物是谁。但根据收录的人物名单,可以知道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洪承畴、祖大寿、贾汉复等。

在《贰臣传》中,吴三桂被排在第一位。这是乾隆四十一年(1775)由清国史馆奉旨编定的一本书,收录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贰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被列入《贰臣传》的人都被视为卑劣。

人物传记明清,明清人物传记资料检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皇帝对贰臣们进行了区分对待,将那些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的人编入甲编。因此,吴三桂之所以名列榜首,可能是因为他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行为,而非他的忠诚度本身。

第一是百家宗师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河南许昌)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杭州厉氏家族先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日本人来到中国

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国家兴盛,中外交流密切,其中,与日本的交流往来是非常频繁的,接下来我就介绍几位著名的日本人来中国学习的例子!

日本僧人:空海

空海是唐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和汉学的,回国之后,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所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人物传记明清,明清人物传记资料检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来到中国,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还中了进士。而且官至秘书监,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

阿倍仲麻吕与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都有过亲密交往。阿倍仲麻吕有一次渡海回国,中途遭遇不测,但是生还了,李白以为他遇难,还作了一首诗,叫做《哭晁衡》。阿倍仲麻吕可以说是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吉备真备回到日本后,带回了许多种类的书籍,日本朝廷礼仪、历法改革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影响

吉备真备在大唐留学时就已是围棋高手,传说围棋的棋盘、棋子最初都是真备从***带到日本之后才传播开的。吉备真备还利用汉字的偏旁和部首曾对创制日文字母“片***名”和“反切法”起过重要作用。

除了这几位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人。如南渊清安、南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了“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

人物传记属于什么题材?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人物传记是记载人经历作品,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接近。

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

人物传记属于写实类题材的作品,它主要是讲述现实生活中某个有一定成就的人的生平,特别是对于他的贡献及其形成的过程做特别描述。其实传记的形式也有很多,有自传,有他传。有政治人物的传记,也有科学家,艺术工作者、对社会有突出贡献者的传记等。

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如何?

记录家谱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_a***_]方面来看,家谱反映了家族血统关系和人口迁徙历史,是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国家正史的有效补充。

我国家谱的历史极其久远,从《史记》对黄帝家族的记载可以推测,从汉字起源的那一刻开始,华夏先祖就已经在记录家谱了。根据专家考证,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家谱是商朝中期的一篇甲骨文卜辞——《倪氏家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它准确记录了13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并且按照辈分高低进行了排序。另外,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商王世系》,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家谱。

商朝甲骨文家谱

民间家谱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度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从家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来分析一下家谱的真实度到底有多高,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家谱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商朝至秦朝。这一时期的家谱仅存在于王室和高级贵族阶层。

第二阶段从西汉至唐朝。在这1千多年间,记录家谱的习俗开始扩展到中小贵族,平民没有资格记录家谱。由于这时期任官选贤依据家庭出身,家谱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谱司”或“谱局”等专职机构,负责登记和调查各大家族的家谱档案。

一本完整的家谱是由谱序、凡例、目录、谱论、像赞、恩荣录、先世考、世系、传记、仕宦录、族规家训、排行、祠堂、坟茔、艺文、五服图、领谱字号、余庆录、族产、契据文约等二十余个版块构成。

其中作伪的重灾区是谱序、始祖等处。

十几年前,《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济南再现“星光家谱”》,该家谱号称“曾巩凭吊、苏轼作序、崇祯册封、康熙嘉奖”

“孝同曾闵,学贯朱程,好施乐善,博古通今,子传五桂……南丰曾巩题”,这是号称“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为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强至所作的悼词。这些都收录于《义门传芳录——强氏家谱》。不仅如此,这份家谱中还收录了七份皇帝对其先人奖赏的诏书。

今天,在市民强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这套家谱共14本,保存完好。从其先祖宋代大学者强至(官至二品,封为金紫大夫)起到1946年,该家谱共收录了强氏一脉三十代人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家族中有显耀事迹的人做了专门的传记。

所谓“学贯朱程”中的“朱程”指的是南宋时期创立程朱理学的朱熹(1130-1200)及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兄弟。那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曾巩(1019—1083)是如何预知朱熹成为名人的?

还是《济南时报》,曾有一篇报道名为《浩繁家谱现身济南》。内容为:

“始祖周公,讳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也……”今天,在济南工作的周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周氏家谱——《周氏志》。周先生自称,如果上面记载属实的话,那他的家谱已整整延续了88代,时间跨度约近3000年!

记者看到,《周氏志》约16开大小,竖排,上面记载着最近一次的整理日期是1962年。这本家谱纸张已泛黄,但字迹却仍然很清晰,人物画像也栩栩如生。家谱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起,记载了周氏一族三千多年来88代传人的基本情况。

一本最后整理时间为1962年的家谱,是根据什么追溯到周公的呢?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些先秦世系都已经模糊不清,这本家谱竟能将88代世系全都记录下来,比孔子家谱都厉害,不得不佩服修谱人的想象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明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明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