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樊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樊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事实上是韩信拜会吕后的妹夫樊哙,二人相会是巧合,与吕后无关。以刘邦之能,尚且认为难以驾驭好韩信,而其时,吕后正值戚夫人争宠谋夺太子位等事,恐怕也没有心思放长线钓大鱼,打韩信的主意,韩樊这次相会,引出一句千古名言“生乃与哙等为伍”,一句话,韩信的郁郁之情跃然纸上,看不上眼的心思也藏在话中。
韩信以破落户贵族的身份,战阵之事娴熟于心,对于世务却一窍不通,从他未得志时温饱可忧,到天下粗定封王时,对无赖少年和亭长的报答,可见对人一味张扬使性,几乎不通世事,只顾自己得意,对身边的波动一无所知。他在刘项决斗时,请封齐***王,刘邦认为是要挟他,大怒,幸得张良解围,成了真齐王,又得刘邦分拆楚地的承诺,才出兵参与决战,全歼项羽残军,兴汉建国,改封楚王。
当上楚王后,韩信志得意满,目空四海,在刘邦追捕楚将余党时,收留了项羽心腹、故人钟离昧,被人告发,心志不能始终,逼杀钟离昧向刘邦请罪,被刘邦乘势收了兵权,夺了王位,差点引来杀身之祸。虽然赦免,念有大功,改封为淮阴侯,又被软禁在长安,心中常常不乐。
刘邦也很忌惮韩信兵家大才,只是苦于杀他的理由不足,在此期间,二人还谈论过谁带兵多的问题,韩信说刘邦的水平,最多只能带十万兵,再多就乱了,不能发挥作用,刘邦问他能带多少,韩信说,有多少我就能带多少,多多益善。刘邦有点气结,反问说,你既然那么牛,为什么会被我抓住。韩信才直言触怒了刘邦,连忙圆场说,大王你虽不能带重兵,但你能统领大将。
被软禁还是这样的心境,心情可想而知,常认为从楚王降为侯爷,与夏侯婴樊哙等人并列是奇耻大辱,这些人在楚汉之争时,经常作为他的部将在左右听使唤。一次,闲居无聊,出游时经过樊哙的府第,便进去拜会故人喝口茶,樊哙受宠若惊,以臣礼拜见他,临走,引出了上文的话,二人是偶遇,与吕后无关。
那一年,韩信已经不是王了。
既不是汉四年时的齐王,也不是汉五年时的楚王,又不是汉六年的楚王,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列侯,食邑淮阴县,故名淮阴侯。
能做这个淮阴侯,还是汉高祖刘邦特赦的结果。
汉六年,时为楚王的韩信因谋反罪被逮捕,随后刘邦特赦了他,并封其为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故乡。
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甚是不甘,但也无能为力。
韩信终日郁郁寡欢,无所事事之际,漫无目的地在京城溜达,溜达到樊哙家门口时,突然来了兴致,便去樊哙家串了个门。
韩信的到来,可把樊哙给高兴坏了。
这个昔日勇闯鸿门宴的汉子,屁颠屁颠地跑了出来,对韩信三拜九叩,口称大王,自称臣,开心地高呼,大王竟然肯来我家做客!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记载,不是樊哙拜访韩信,而是韩信拜访樊哙。当时,韩信被刘邦从楚王贬为淮阴侯,经常闷闷不乐,而且耻于与周勃、灌婴等人处在同位。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迎接韩信,并自称臣子,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拜访出门时,樊哙有拜送韩信。韩信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和樊哙等人处在一个行列。
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虽然当初韩信曾经是王,是汉朝大将,樊哙曾是是韩信的属下,但此时,韩信是淮阴侯,樊哙是舞阳侯,两人都是侯爵,是平等关系。还有一层关系,韩信是万万比不上樊哙的,就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但即使这样樊哙对韩信却表示出无比的崇敬之情,那么为什么韩信如此呢?
首先,从功利的角度讲,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自然属于***。而刘邦对太子不不满意,认为太子懦弱,不像自己。想要立戚夫人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为此,吕后和吕氏家族想尽办法要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有可能樊哙对韩信恭敬,也是想要拉拢韩信,征求韩信支持。毕竟如果有韩信这样强大军方背景支持,要比什么商山四皓支持来得实惠的多。而韩信对樊哙的轻视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然也导致了自己后来的杀身灭族之祸。
其次,从樊哙的本质来说,或许樊哙真是打心眼里尊敬韩信,佩服韩信的军事才能。我们从樊哙的种种表现看,樊哙虽然出身屠狗之辈,但从他的言谈看,很难把他与莽夫联系起来。在刘邦刚入咸阳,被富丽堂皇的秦宫大殿所迷,是樊哙第一个劝谏刘邦;在鸿门宴上,刘邦万分危急,是樊哙闯入军帐直斥项羽,功高不赏,欲诛有功之人。一番话义正辞严,说得项羽哑口无言。刘邦离开时,樊哙劝刘邦逃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让刘邦不要顾忌小节,抓紧逃命。通过这些,我们看到樊哙是个明大体的人,见到韩信更是英雄重英雄,英雄惜英雄的真诚之感。
第三,考虑到韩信从楚王被刘邦所擒,虽然引诱韩信前来迎接韩信是陈平的计策,但却是樊哙捉拿的韩信。毕竟韩信被贬,完全是因为刘邦对韩信才能的忌惮,樊哙对于亲手擒拿了这位曾经的本来无罪的上级,曾经的战友,感到心怀愧疚,所以对韩信表示异常恭敬,也是对韩信赔罪的表示。
最后,我们说不管樊哙出于何种目的,确实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示吕后乃至整个吕氏家族向韩信抛出的橄榄枝,如果韩信抓住这次机会,成为太子的支持者,从吕后当时病急乱投医,急于寻找支持太子的势力的情况看,吕后一定会千方百计保全韩信的。但韩信竟然留下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这句话不单单是让樊哙难看,更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题主完全弄错了,不是樊哙拜会韩信,而是韩信去樊哙家。这也跟拉拢没关系,纯粹是同僚之间的正常交往。
韩信去樊哙家,记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翻译过来就是:韩信曾经去樊哙将军家,樊哙非常恭敬,跪拜接送,自称“臣”,对韩信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的府邸!”韩信离开后,笑着说:“我居然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
所以这就很清楚了,不是樊哙去了韩信家,而是韩信去了樊哙家。这段文字就是形容韩信当时“一肚子窝囊气”的状态。楚汉战争中,韩信居功至伟,攻下齐地后面对刘邦召唤而不至,要挟刘邦封自己***齐王,刘邦无奈封他齐王,这才有了韩信出兵,垓下之围逼死项羽。结果刘邦凌晨突袭韩信军营,夺走兵权,改封韩信楚王。韩信到了楚地,收留了项羽麾下将领钟离眛,二人平日操练战阵游戏。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伪游云梦查看虚实,韩信害怕,逼死钟离眛,但刘邦不由分说将韩信擒回长安。虽查明韩信无谋反证据,还是将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就此留在长安。
汉初的王,是在封国享有极高权力的。自己处理本国的军政事务,自己开矿,自己铸钱,自己养兵,天高皇帝远,朝廷都管不了他们。而韩信被贬后,只是个淮阴侯,还不能去封地,只能在长安呆着,兵权财权都没了,刘邦还近在咫尺,如何不郁闷。心理落差严重,在长安耻与周勃、灌婴等功臣(最早都是他的属下)同列。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对樊哙持这样的态度,这不是对樊哙本人有意见,而是对自己境遇的不满。
虽然韩信已经不是楚王了,但樊哙谦恭,依然称他大王,用臣子对君王的礼仪下跪迎送,这恐怕是因为樊哙是武将,而韩信曾是主帅,樊哙这是保留了对韩信的尊敬。虽然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但这与吕后没什么关系。樊哙本就是个耿直的汉子,鸿门宴上以自己的勇猛豪爽救刘邦脱困,刘邦临终怀疑他谋反,让陈平杀他,樊哙也是束手就擒,不予抵抗。这样的人,并不是那种会配合吕后玩弄权术的。
那既然这么看不起樊哙,韩信为什么还要去樊哙府邸呢?其实就是无聊嘛。要知道古代***活动真的很单调,虽然是国家重臣,但你要是整天宅在自己家里,也只能反复吃那几个厨子做的菜,反复看那几个歌姬舞姬的表演,早就腻了。去别的大臣家里,至少能看人家的歌姬舞姬表演,吃不同的厨子做的不同风味的菜,也可以下棋聊天,看看文官甲新读了一部什么书,武将乙新得了一把什么剑,消磨时间而已。虽然心高气傲觉得樊哙这样的人不配和自己为伍,可他还能找谁呢?难道进宫求见刘邦给自己找不痛快吗?和自己当年的地位相当的赵王张耳、梁王彭越等人都在自己的封国呢,他又去不了,只能找樊哙这样的将就一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樊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樊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