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各自为战的历史***,各自为战的典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自为战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各自为战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七国之乱是指哪七个国家叛乱?周亚夫是如何将它们逐一摆平的?
  2. 明朝平定云南的大决战,10多万北元军队为何一败涂地?
  3. 苏联的历史事件?

七国之乱是指哪七个国家叛乱?周亚夫是如何将它们逐一摆平的?

汉承秦制,但与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不同,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刘姓宗室为王,开了历史的倒车,也为之后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什么英明的汉高祖刘邦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各自为战的历史事件,各自为战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二世而亡,一时之间天下皆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全面推行郡县,秦国宗室没有一个能够封邦建国。这当然很有好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室坐大,地方割据。但也带来了一个后果,一旦皇帝无能,中央混乱,有人把持朝政,没有了宗室为屏藩,权臣或者外戚更是肆无忌惮,偌大一个王朝随时会有分崩离析的风险。

刘邦深刻地看到了一点,他深知他死后,凭借汉惠帝是无法与他的精明妻子吕雉和那些老部下们抗衡的,因此他坚决推行郡国并行制,希望利用地方上刘姓宗室的力量来让他们忌惮,达成一个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他死后,吕后把持朝政,吕氏家族权倾朝野,甚至有取代刘氏的野心。吕氏最终还是没能迈出最后一步,这其中有陈平,周勃这些人的功劳,但也是这些刘氏诸侯的存在才让他们投鼠忌器。吕氏被铲除以后,迎立汉文帝,陈平,周勃更是有定鼎策立之功,可谓是主弱臣强,但却不敢生出异心,也未尝不是忌惮宗室的力量。反过来想想,如果王莽篡位之时,刘姓诸侯们还有那么强大的实力,或许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各自为战的历史事件,各自为战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随着刘氏诸侯越发坐大,呈现尾大不掉之势,甚至威胁中央集权,最终也引发了这场著名的“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伙同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打着“清君侧”的想要窥伺皇权。

七国之乱很快被周亚夫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王朝还处在国力巅峰期,并且国家的掌舵者也比较英明,能识人用人。这样一来,面对全力发动的国家机器,人心不齐,各自为战的七国联军不败也难。另一个反面例子就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晚年奢靡无度耗费国力,继位者“***皇帝”司马衷又毫无能力,八王之乱最终毁灭了一个大一统王朝。

七国之乱是发生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各自为战的历史事件,各自为战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是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个王,其中发起人也就是领头羊是吴王刘濞,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

第二个问题,周亚夫是如何平叛的,其实我觉的这次平叛他只能占一半的功劳,最主要是有梁国拼死抵抗,要知道一国抗七国联军,这是多难的事,以下是史籍记载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也就是靠着梁国正面牵扯主敌方大部队时,周亚夫用计,绕后断粮,以前打仗粮道就是命脉,没粮又打不下来怎么办,七国联军.只能撤退,结果中了周亚夫的埋伏就这样被打败了。

史籍记载还有这部

汉景帝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而且除了周亚夫这路部队,朝廷其实还派有其他将军率领部队参与,攻赵,击齐,驻屯,监视.

周亚夫出谋划策,领兵平叛,功劳很大,太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是平叛两大关键人物,顺便一提刘武是皇帝的亲弟弟,所以自然帮哥哥而不参与反叛,有句话说得好:兄弟齐心,合力断金。

明朝平定云南的大决战,10多万北元军队为何一败涂地?

元朝末代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他的祖上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其家族世代成为镇守云南的藩王。把匝剌瓦尔密继任梁王的时候,元朝的天下不稳、大厦将倾,把匝剌瓦尔密对辖下诸官员和军队的掌握较好,在白莲教红巾军肆虐全国的时代里,云南基本保持了稳定。

然而,到了公元1363年,大规模的战争乌云依然开始笼罩云南,刚刚击败了各路势力、雄霸两川的明夏***开国领袖明玉珍,以心腹大将万胜为主将,统帅三路军队大举入滇,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元军在开始的几次对垒中,就遭到了惨败,只好放弃首府昆明,逃往楚雄。为挽回败局,被迫以“平章政事”的官衔及以自己女儿的婚配为条件,招当时云南境内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大理总管段氏家族的首领段功入援,段功利用了明夏军队统帅万胜以为大局已定,分兵略地的错误判断,集中力量在吕阁关力挫其锋,随后又奇袭古田寺夏军辎重,以火攻将其毁于一旦。万胜等迫不得已只得放弃昆明北撤,不想途中又被段功的大理和元军联合伏击于七星关,终于大败而归。

战后,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虽然“荣归”昆明,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基础、尤其是军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而把匝剌瓦尔密虽然意识到了危机,但其处理的手段却过于急躁,在其试图收归女婿段功的大理军队指挥权失败后,竟然将其刺杀,此举直接导致了大理段氏与昆明元朝***之间的敌对。。。。

到了公元1371年,已经基本建立大业的朱明王朝以两路大军攻灭四川的明夏***,随后又很快拿下了贵州遵义地区的水西安氏彝族***,明军的兵锋已直抵云南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两次遣使至昆明,试图不战而降。而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虽对此有所动摇,但阴差阳错下,结果都是明使罹难、客观上回绝了明廷。公元1381年,愤怒下的明太祖终于下令以名将傅友德任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郭英为先锋,起大军远征云南,已完全失去大理段氏等地方实力派支援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只好纠集起了各地的元军,合计十多万以司徒平章达里麻为主将,北上迎敌,但这样临时纠集、缺乏后援的军队,是无论如何难以与锐不可当的明初大军相对抗的,曲靖白石江会战中,元军几乎遭到全歼。

失去了几乎所有武装力量后,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彻底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然而两次拒绝和议的前科,使得自己已经没有议和、甚至是投降的资本。剩下的只有驱赶妻妾子女等二十多口赴滇池死难,自己则与属下左丞达的、右丞驴儿等上吊自尽,总算捍卫了黄金家族最后一点颜面。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朝并没有灭亡,元朝势力退回蒙古草原后,只是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掌控,元朝依然存在,为了区分历史上称之为“北元”

当是元朝依旧控制着甘肃东北,云南等地,当时镇守云南的是元朝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但是土酋段氏占领的大理地区处于半独立状态,而且与元朝***素有不和。期间朱元璋曾多次派人招降云南地区,但是均未果,直到1382年明军攻入云南,才结束了云南地区十余年的割据。

朱元璋在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于1381年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发动收复云南之战。这个阵容配置可以说十分强悍,无论将领实力还是兵力都占有绝对优势。

战争的过程比较顺利,以强攻弱,以全国征一隅,加上云南当时政治实力比较复杂,元军和当地部落没有统一的协调组织,各自为战。最终云南顺利被明军收复。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则被留下镇守云南,此后二百余年沐英及其后代始终为大明王朝镇守边疆。

首先应该明白北元***是元朝的残留势力,而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最注重的就是清除元朝的残余的实力,于是建国后国家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投入到了剿灭元朝的战斗中,所以说当时明朝的军队的实力是相当强的,这也是北元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的历史***?

1991年,苏联不复存在,15个苏联成员国分立,成为了新的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其中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事实一、

苏联成立于1922年,土地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在西部与波兰接壤,在东部延伸到太平洋,在北部延伸到北冰洋,而南部边界到达黑海和里海。

总的来说,苏联是一个幅员相当辽阔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当然,庞大的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国家实力和战略地位,具有深刻的影响

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2]。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经历红军战白军、斯大林上台、大清洗、打败纳粹德国、推动东欧社会主义化、波兹南***、占领布拉格、挺进布达佩斯、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中苏交恶、阿富汗战争等,最大的***当然是苏联解体

苏联的前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在经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于1917年11月7日,是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苏维埃***建立后并不太平,而是遭到了白军的全面反扑和协约国的疯狂绞杀。

1917年12月3日,新生的苏维埃***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单方面进行了谈判,并于1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这却引起了协约国的不满。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法、美、日、波兰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时期的债务问题,于是出兵武装干涉苏俄的内政,对苏维埃的革命进行打压。

在此之时,由反对苏维埃***的保皇派、共和派、左翼派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组成的白军,对苏维埃***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在此危亡时刻,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团结,本来持有不同政见的孟什维克和区联派也暂时放下了成见,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团结在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周边,一致对付外敌和内部的白军。同时布尔什维克完成了苏俄红军的改组,将政治委员下放到基层一线部队,使得红军的战斗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伟人的将党支部建在连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反,由不同派系组成的白军却是各自为战,争权夺利,导致战斗力涣散,被红军打得节节败退。相信大家在小时候很多都看过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这样一支有信仰的军队和只为自己利益而战的白军,胜负已不言而喻,最终苏维埃***粉碎了英、法、美、日、波兰等国的武装干涉意图,同时消灭了白军。但苏维埃***的内部隐患却并没有解除,而且还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因为此时布尔什维克由于孟什维克和区联派的加入,以及很多理想信念不纯的投机分子的加入,这就导致了布尔什维克内部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为了苏俄的未来,他们的加入只是谋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这个问题到列宁死也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贯穿了整个苏联历史。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即使在布尔什维克早期没有这些投机分子的加入,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有很多这样的人加入,抑或有很多人堕落成这样的人,这是一个死局,毕竟信仰这东西太唯心,而心又是善变的,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心的善变,导致内部的腐化,从而民心尽失丢了江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自为战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自为战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