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唐玄奘西游求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路上和到印度后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
  3.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
  4. 中文传入印度历史?

两宋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什么变化?

丝绸之路在中国,从西域到张掖,路线是比较固定的,而从张掖到长安,则有三条路线,其中以路线和水源均适中的中线为主,也比较固定.

到了宋朝之后,丝绸之路确实发生了较大变化,因为在西北崛起的西夏王朝,正好占据了丝绸之路,西夏王朝对过往商队征税,大大影响了东西方贸易.

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玄奘西游求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路上和到印度后是怎么和别人交流的?

玄奘在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梵语。梵语是当时印度上层社会主要交流语言,而且中国古代将翻译称为通事,玄奘与高昌国王麴文泰是结拜兄弟,而其取经这一事得到了国王的大力支持,通事自然也少不了。

历史上的玄奘可不是《西游记》中那般模样,事实上他颇有财富,并且是偷跑出关的,这些都暂且不提,玄奘自小便有关于梵文的基础了。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达六年之久。

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摘自“百度百科”的文字,能够说明很多问题,那时的佛经多以梵文为主,也就是说,想通读佛经,首先需要有梵文的语言基础,而玄奘自小就有这样的基础了,所以能够在到达天竺后能够很快与当时的人交流也就不为过了,此为其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内容都足以佐证玄奘在西行之前不断加强自己的梵语能力,所以关于语言基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唐玄奘一僧人,能够受皇上委以重任,按现在的说法,多少是个学霸吧。不管西游记里描述的唐僧是否神话,但能了解到玄奘肯定是一温和之人。有时就算语言沟通不顺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微笑,手势等来加进沟通方式。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

汉朝: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达东亚,中亚,西亚和欧洲

东汉甘英出使古罗马,到达波斯后返回。166年,古罗马派使者访问洛阳是我国与欧洲首次直接交往。

唐朝:形成东亚文化圈:1.日本派留学生与遣唐使到中国,我国鉴真东渡日本,中日往来密切。

2.朝鲜也留学生与遣唐使到中国,朝鲜进口中国物品居首位。

3.天竺(印度)与唐也频繁,玄奘西游,中国学习天竺的熬糖技术是明证。

宋朝:宋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至日本,高丽,东南亚,波斯,***,东北非洲

元朝:波斯、意大利商人频繁往来于东西方间,马可.波罗留居中国,著《马可波罗游记》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年-1433年),到达非洲东海岸。

清朝:1。前期康熙帝在雅克萨大败沙皇俄国军队,签订《尼布楚条约》。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为主)

2。16世纪到18世纪东学西渐(例:儒学的西传,最早是罗明坚翻译部分《四书》)和西学东渐(西方自然科学的东传,典型例子:利玛窦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

中文传入印度历史?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毗邻的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在过去2000年中,印度文化跟随佛教大量地、长时间地传入中国,反观中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在印度却难以找到具体的痕迹,原因在哪里呢?

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最爱历史的是中国,最不爱历史的是印度。马克思有一句话讲“印度没有历史”。

在古代印度不重视历史,印度可以称的上史书的典籍极少。为此,仅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和学者在翻阅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和印度的一些典籍中,在中国和印度的考古发现中,终于获得了中国文化传入印度的事实依据。比如白糖,公元7世纪中国熬制出的糖比印度的糖又白又甜,后来这种方法传到印度。

印度叫中国cina,这是名词,形容词是cini,中国的。后来在孟加拉文里边白糖就叫cini,就说明这白糖是中国传来的。

中国蚕丝的向外传播可能在公元前3-4世纪以前,丝的贸易造就了一条横亘欧亚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在输送到罗马的过程中就传到了印度。

Cinapattn就是中国成捆的丝,他说明丝这东西是中国来的,证明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蚕丝已经到了印度。

除此之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印度的纸和造纸术、青花白瓷和烧制瓷器的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到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她绝对不会墨守成规,她一定要[_a***_],这就是“佛教的倒流”。

唐代的高僧玄奘在印度留学13年中写下了许多佛教论著,名扬天竺。玄奘把《大成起信论》译为梵文,这都属于佛教倒流的范畴。据说玄奘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至于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则是研究印度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的重要文献。正如印度历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将永远继续下去,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将永远继续下去,以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与印度交流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