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月份为主题的历史事件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以月份为主题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其实中外历史对于日期设定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我国,在商朝时期,就对历法进行了修订,那时的平年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则有13个月,其中,每个月都被分为了四周,大月中有两周是7天,两周是8天;小月则三洲是7天,一周是8天。
为什么这么划分呢?当然是有依据的,古人是用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划分一周的,即“朔—上弦—望—下弦—朔”的划分,所以,一周又被古人称为“星期”。
汉武帝刘彻文韬武略,但大家应该记住他另一个贡献,那就是他制定了工作日和休息日,具体是这么划分:
平周是7天,前六天是工作日,依次叫星期一、星期二......,第七天叫做“星期日”;
闰周是8天,也是前六天为工作日,名字如同平周的叫法,后两天是休息日,第七天叫做“星期日”,第八天叫“闰星期日”。
两晋时期,又稍微做了改动,在3400个星期中设立1301个闰周,闰到哪一天就叫“闰星期几”,润到了星期日,就是休息日。
看来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双休日的概念了,不过并不是每周都有。
1999年5月30日凌晨,北京市发生了一件建国以来最大的凶杀案,同居一室的八名女子被凶手残忍杀死。
1.案件发生及破案经过:
现场是一个三居室,屋内到处血迹斑斑,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屋内7名女孩子遇难,尸身各异,有的倒在墙根处,有的躺在床上,屋外一辆面包车头前,还躺着1位女孩子,死者共8人,最大的24岁,最小的17岁,场面极其惨烈。目击暴行,在场的公安干警无不悲愤交加,誓要缉拿惩办凶犯,以慰死者冤魂!
很快,死者的身份被查明,八名女子均系福建某公司驻京员工,她们工作是在商场的首饰柜台做导购。另外,现场还发现了一处与八名死者均不同的血足迹,怀疑是凶犯所留,他会是谁呢?专案组对事发地的所有住户做了查访,一位叫赵连荣的男子纳入了警方视线。
赵连荣,37岁,家住事发楼房的二层。他的职业是某机床厂的工人,家中有爱人和五岁的男孩。据了解,赵在单位的工作表现尚可,也无犯罪前科,但此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专案组在事发地入户调查时,各家都反映事发时有呼救声和响动,但唯独赵连荣却说什么也没听见。再进一步追问,赵便明显地显出慌张,说话也支吾起来。欲对其做足迹核对时,赵不配合,故意离家外出躲避,后来实在躲不过去,却极不情愿踩下去,而且他的腿本能地有些哆嗦。足迹取到后,经核实,其足迹与发案现场的血足迹吻合。由此,赵作为嫌疑犯被羁押审讯,很快便招供了***事实。
2.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98年夏,八位女孩租住了在赵连荣的隔壁,他见女孩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便留意起来。时间一长,赵便知道了她们是某大商场首饰珠宝导购员,认为她们必定有很多钱,便动了歪心思。赵连荣家的一个窗户正对着女孩宿舍的阳台,能看清她们的一举一动。赵观察到,她们阳台上的窗户和门总开着,甚至彻夜不关。
于是,1999年5月30日凌晨3时许,赵连荣为谋取钱财,他开始了犯罪行动。他随身携带尖刀,光脚穿着袜子,从其家的窗台跃到隔壁的阳台,潜入八名女孩住的集体宿舍,持刀先后将吴盛丹(20岁)、李美琪(24岁)、徐慧娟(20岁)、江雪金(22岁)、王马玉(17岁)五人一一刺杀。
此时,另一卧室内的肖梅芳(22岁)听见动静,跑出室外呼救,赵连荣持刀追至楼下,将肖扑倒,猛刺其颈、胸等部位,肖当场休克死亡。随后,赵连荣又返回宿舍,对正打电话求救的陈瑞花(21岁)猛刺数刀,当场死亡。赵连荣又发现,北侧卧室内另一名女孩薛珠英(24岁)欲关门躲避,便大力撞开房门,将薛刺死。随后,赵连荣对屋内的七名女孩逐一查验,对尚未死亡的补刀杀死。***后,赵在现场却未搜到钱财,最后仓皇逃离。
3.结语
此案,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发生的最大一起恶性案件,赵连荣为谋财害死八条人命,手段极为凶残恶劣,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判处赵连荣***,并于1999年7月21日上午,将其押赴刑场,执行了***。
奇闻异事,精彩纷呈!喜欢就关注@秘闻独家*** !
空印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这个案子也有些奇特,原本是各地官员出于无奈的一种举动,没想到却引得洪武帝朱元璋大怒之下将各级官员清洗了一遍。
明朝时期,按照规定,每年地方都需要派人到户部报告本地的财政收支情况,而由于钱粮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所损耗,但是这个损耗的具体数字,最初却是根本无法预料的。因此,在核对账目的过程中,便难免会出现缺额。
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核对,直到完全相符才能结算,如果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相符,便必须驳回重新造册,然后再重新加盖地方大印才算完成。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一来二去太过耽误时间,因此前往户部核对的官员,都会事先准备一些加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备用,到了京城再填写具体数字,而且一旦核对出错,也可就近更改。
这原本就是从元朝遗留下来的做法,而且明朝也从未禁止过。结果,当此事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之后,却引来了雷霆之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狗链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将所有相关官员全部处罚。
于是乎,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的主印官员,包括隶属于按察使司的监察官员,全部获罪。主管印信的官员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则被杖一百、发配充军。关于此案倒立牵连了多少官员,至今没有明确说法,有的说是三四万、有的则说七八万,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数百名官员被牵连。
《赤焰腾空图》
清代画家吴有如作于1892年,画上绘有许多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夫子庙朱雀桥头,仰望空中一团火球。
画上注解为:“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火羊飞天》
某年正月初九晚上,湖南省长沙市正是万里无云,满天星斗,突然大家闹传有大的像盘子一样的火羊出现在夜空,由南向北很快速的飞过。
《神火志异》
汉阳市郊的九直山,传说山上住有神仙,每逢旱灾,当地官员都会来这里求雨,相当应验。有一阵子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就会有火光从山上射出来,有时像灯光,然后越来越多,喷出很多发亮的圆珠子,在山顶飞来飞去。珠子多的时候,连山峰岩壁都照的十分明亮。一直持续到天快亮时才慢慢消失。
无常之人 恒长之月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
这句诗词的精妙之处在于“恒久”的月亮以及“无常”的人生。
历史车轮的进行过程,带走了无数世上的人。
无论是王侯将将,亦或是平民百姓,都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本诗以月作为恒常不变的代表,古人见其月,今人扔见其月,可是古人有如何能够看到李白时代当时当下的月光呢。
如果古人能够成为流水(也代表恒长流动,永不停息的状态)那边便也能够看到任何时代、任何时期下的月亮。
很多人认为李白的诗没有什么水平,同样是写月,老是拿着这首诗来说事: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古乡。
总感觉就像是一首打油诗,小学生都能写出来,艺术感染力不强,水平不高。但是我相信这首《把酒问月》没有人敢提出质疑,它体现了很深的哲理。先看原诗: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作者: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整首诗苏轼《前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都是短暂的,站在历史长河和明月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自认为有经世之才,总认为是怀才不遇,没有伯乐。所以一生对酒当歌,举杯望月,看着人生短暂寄情于美酒当中,总是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中透露中淡淡的悲情。
他这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必须结合下一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理解。意思是说,我们从未见过古时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也曾经照过古人;古代人也好,现在的人也罢,在这一轮明月面前都像是流水一样,只能对着它感叹而已,还能干什么呢?
这首诗透露出他对人生仕途悲观与失望,最后只想着以酒度日,比起杜甫来境界要差多了!
更多的应该是今时车水马龙的喧嚣吧。
仰望一轮明月,远处的工地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和着路边时大时小的汽车穿梭声,在近处,楼房里一扇扇窗户传出电视机里不同频道的对白声,背景噪声是今天常见的场景。
明月夜,银光铺洒大地,寂静的村庄,牛羊入圈,鸡鸭归笼,仰望那轮明月,风摇树叶的哗哗声,虫鸣蛙叫声,顺风飘进耳朵,这是古人的月夜。
其实,古今生活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噪声,只是现代人早已适应,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了。
古人的一天在雄鸡的鸣叫中醒来,日出而作,或田间地头,或作坊手工,日落而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围坐树下,畅叙笑谈,清风明月伴入眠。
现代人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却被噪声侵扰,这噪声虽不大,却常年持续不断,在日积累月地改变着现代人。失眠、神经衰弱成为现代病,不能不说和这种背景噪音无关。
刺耳的***叫醒了现代人,洗漱完毕,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屏幕闪烁,日落而归,锅碗瓢盆,电视嘈杂,路边小摊,喝酒猜拳,饭店酒吧,推杯换盏,明月过窗,困乏而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心理的变化,古时的宁静致远,今时的忙碌浮躁,不知对人类是好还是坏。
气魄,气势,眼界,境界,正所谓一目千里,一眼千年。
原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题目写的有误。
1.品读诗词,一般需要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境遇。这首诗的创作年份不详,从诗内所写,可能是在李白刚离开长安之时。全诗虽然情绪不高,但不至于苦闷,倒有几分潇洒。从诗面来看,倒是能品出几分醉意。
醉眼朦胧之时,仰望上苍,皓月当空,情绪足,而意无尽,于是发万古之慨,表缥缈之意。
后两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达了人生苦短,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就更气象万千,场面宏大了。
2.今人、古人对比,而月始终如一,一眼何止千年。气魄和气势可见一般,和“大家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意思,只是一个用江水、一个用月亮。胸怀、眼界、境界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把浪漫主义情怀也展露无遗了。
3.李白的诗多写景,宏大、浪漫、夸张,借景抒情,细品下,豪气干云之后,总还是会有些英雄落寞的感觉。写景、不写情,而情绪都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此句只用白描,而情感丰沛,是登峰造极之作。
4.李白一生漂泊,短暂在京城供职,本有入世之心,但却不甚理想,离开京城,也算是体验了一番,《把酒问天》,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人生在世,只是短暂一瞬,以后也不做他求了。也借这句诗抚慰自己的内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月份为主题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月份为主题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