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仿制外国大炮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朝仿制外国大炮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前期,对西方传入的鸟枪、子母炮(佛朗机)、红夷大炮等西式火器,清军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普及使用的发展过程,使得战争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火炮和鸟枪的普及使用,战斗的进程不再象冷兵器时代那样以疾风骤雨式的冲击完成全过程,而是由火战开始,由冲击结束。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火战时间往往比冲击时间更长。由于火炮射程、命中率以及爆炸性炮弹等因素使火炮的战斗威力日益提高,而且火炮的点放操纵技术又较专门化,因此炮兵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兵种,成为战争中的火力骨干,步骑兵必须在炮火的配合下进行战斗。
在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中,如黑水营防御战、呼尔满大捷、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清军更加注意发挥火器在作战中的关键作用。从纪功铜版画中可以看出,清军配备了适用于野战的轻型红衣大炮,先以猛烈的火力攻势,摧毁叛军的防御工事,并对叛军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近战中交战双方均以火枪为主力武器,掩体工事在战争中的作用不断加大。
在伊西洱库尔淖尔的追击战中,近代火器作战的主要战术已现端倪。小和卓霍集占率众逃入巴达克山,依恃山高隘险,用枪炮组成火力防线,封锁了池边路口,企图掩护部众翻山逃跑。富德率清军增援部队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以大神炮、威远将军炮隔河发起猛烈攻势,激战大半日,叛军仍拼死抵抗。富德见强攻未见效,派前锋参领喀木齐布率领40名鸟枪神射手,从山北登上山顶,抢占了火力制高点,向东岭居高俯射,并配合招降攻心战术,使大小和卓叛军有生战斗力量损失殆尽。在山地火器作战中,控制火力制高点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中,清军装备的火器主要是明末清初从西方传入的西式大炮和鸟枪,在技术上已显得陈旧落后。当时清军装备的轻型红衣大炮、冲天炮,都是时代仿制西洋火炮制成,而一些子母炮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仿制葡萄牙的“佛郎机”炮,可见技术之落后。鸟枪是当时步、骑兵主要装备的单兵武器,乾隆时期清军用于实战的仍是技术比较落后的前装滑膛式火绳枪,技术先进的隧发枪几乎全是皇帝的玩物。
基本都是仿制的,不过当时叫“红夷大炮”因为当时管葡萄牙叫红夷,管西班牙叫佛郎机。他们的武器叫红夷大炮。等清朝入关后,比较忌讳这个“夷”字,就改叫红衣大炮。当时西方和中国远隔万里,不可能靠进口。
红夷大炮明朝军队装备的不少啊!
有记载的有:
明兵部尚书张镜心铸造三百门红夷大炮;汤若望曾为明朝铸造二十门四十磅和五百门轻型红夷大炮;海澄守将黄梧降清时,城内有三百门红夷大炮。
这装备量已经不小了。
要知道,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代,一次几十万人会战投入的火炮也就千门级别。
明末的问题与症结,我其实说过很多次了。关键问题是没钱!一个帝国守着那么大的疆域和那么多的人口却收不上来税,养不起军,自然也就造不起更多的炮。
铸造大炮的铜铁,燃料,人工哪个不都得是钱啊!
明朝中后期和西方海军强国荷兰,葡萄牙,英国殖民者经过几次海战,引进改造了西方先进火器,并大败这些西方殖民者入侵。明朝万历朝鲜平倭战争,几万明军打的日本二十万举国精锐闻风丧胆,明末努尔哈赤的后金反叛明朝数十年,直到李自成推翻明朝都不过是盘踞关外。这些和明朝大规模装备火器是分不开的。
明朝军队装备红夷大炮比清朝装备要多。而且明朝对火器的重视比清朝要大得多。
明朝大规模装备火器,清朝则在农民军推翻明朝后偷窃了中国,在稳定***后因害怕***造反,严格控制火器发展,甚至愚弄百姓“清朝以弓马骑射得天下,其他都是奇淫技巧”,可笑的是,到了清末连统治者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导致列强入侵一触即溃,丧权辱国。
回答完毕。
明军使用红衣大炮并不少,当时辽西很多城市都装备有红衣大炮,袁崇焕守宁远,就是依靠红衣大炮击退了后金的进攻。孙元华在登州练兵,也是装备了不是少红衣大炮。后金的红衣大炮,也算是靠缴获明军的大炮才起家。
红夷大炮的来历
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国家制造出的一种火炮,和明朝自制的火铳相比,它具有以下优势:炮管长而厚力量足、射程远(达到500米)、射击精度高。这种威力强劲的武器配合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曾经让明朝有效阻挡了后金骑兵的冲击。
明万历末期,科技专家徐光启向皇帝建议引进西方“红夷大炮”,之后获得特批,成功买入了30门红夷大炮,并高薪聘请火炮操练师,准备大规模仿造。然而,徐光启很快受到魏忠贤排挤被免除职务,仿造之事不了了之。30门红夷大炮被皇帝命名为“大将军”,18门镇守京都,剩下11门(另1门意外炸毁)全部送到关外前线宁远城。
红夷大炮的威力
宁远城守将正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袁崇焕。此人有坚定的忠君思想,坚决不投降。他制定了闭门不出的守城策略,配合11门架在城头的大炮,努尔哈赤的骑兵部队久攻不下。还被袁崇焕打得狼狈不堪,宁远大捷使袁崇焕和红夷大炮一战成名。
宁远大战一年半后,刚称帝不久的皇太极卷土重来,对锦州和宁远再次发动猛攻,攻坚时又再次失利。皇太极认识到了红夷大炮在凭城坚守方面的威力,于明崇祯四年(1631)组织一批汉族工匠成功仿制出了第一门红夷大炮,由于明朝把满族也称为“夷”,所以他们对“夷”字比较敏感,索性改成“红衣大炮”。之后,皇太极组建汉军八旗,装备新式火炮,骑兵冲锋前发炮攻击的模式成了后金军队的新战法。
明军仅存的一点武器装备优势也没有了,再也无法阻挡清军的步伐。清军入关后,与李自成展开激战。1644年,清军直接用红衣大炮炸开了潼关,顺利进军陕西,险要关隘在红衣大炮下再无用武之地,清朝的火器生产也因为频繁的战争达到了***。
红夷大炮的没落
清乾隆以后,长久的太平生活使火炮搁置起来,没有及时更新,它的冲击力和八旗军的威力已大打折扣。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虎门要塞的“红衣大炮”重达8000斤,江阴要塞的大炮更是达到了万斤,但是它们的制作工艺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船坚炮利,200年前大杀四方的“红衣大炮”已风光不再,再也无法抵御列强的入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仿制外国大炮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仿制外国大炮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