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藏友好交往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藏友好交往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因为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先说结论:衣食无忧,但与松赞干布感情不怎么好,很受欢迎,但也很孤单。文成公主是汉族人,历史上对她的记载非常的不详,包括她原本的名字,父母是谁,在哪出生,均没有记载,而且本来并不是公主,是在当时的吐蕃请求和亲的时候,李世民从支族中找到一名宗室女。其影响让唐与吐蕃之间200多年没有发生战事,两族人和睦相处。
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这不错,但这次不是中原王朝为了平息异族而主动的和亲,这是异族主动请求的和亲。在迎娶文成公主前不久,松赞干布才在今天的四川地区被唐军大败,完全见识到了唐朝的军事实力。所以正是因为主动和亲的,文成公主嫁过去后,很受松赞干布的敬重,但彼此年龄确实相差太大,感情并不是很和睦,但为了两族的关系,两人一直相敬如宾。
有些人可能了解到说松赞干布还娶了一个公主叫做尺尊公主的,但经过一些专家的考察和出土的藏族文献来看,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只是后世人编写的奇幻小说而已。或者说有人,但地位很低,并不能和文成公主相提并论,并且在藏族的史书上可以看到,文成公主被称为“赞蒙”,也就是皇帝的老婆的意思,说明文成公主是正妻,地位可见一般,但古时候的王,一般都有后宫,虽然文成公主是正妻,但松赞干布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女人的。因为文成公主来自于唐王朝,风俗习惯等均和其她人不一样,这也使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很孤单。
文成公主作为大唐远嫁的公主,唐王朝自然赠送了大量物资,这其中包括了农作物的***以及木匠,铁匠等等,这些都是吐蕃没有或者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行业,并带去了金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一切收到了藏族人民的热切欢迎。带去的医学更是为藏族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藏族在文成公主的带领下,吐蕃的制度慢慢完善,渐趋汉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不管如何,文成公主比其他的和亲公主的生活好上很多倍了,人生自由,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欺负,这算的上中原王朝和亲的典型事例了。由此可见,如果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嫁出去的公主生活都不会差,文成公主在***活到了50多岁,嫁到吐蕃后,就再也没回到中原了。
文成公主十六岁出嫁吐蕃,开启汉藏友好交往的篇章。史书关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记载虽然不多,但从吐蕃兴起的中原文化热潮,以及后世纪年文成公主的各种文化遗存来看,她在吐蕃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尊重。
比较遗憾的是,松赞干布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度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寡居生活,直到五十五岁,因感染天花病逝。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生活如何?民间一直存在误解,认为文成公主遭到了松赞干布的冷遇,形同侍女,其实是无端猜测。
文成公主的婚姻,本质上是政治婚姻,这种婚姻的幸福度,往往受制于政治需要。与中国历史上其她和亲公主相比,至少文成公主有几点还是比较***的。一是松赞干布仅仅比她大八岁,基本算是同龄人;二是松赞干布的妻妾数量不多,有名分的仅仅三位;三是文成公主被册封为王后,政治地位最高。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后,松赞干布为她修建了布达拉宫,当时的规模虽然没现在这么大,但一千多间的宫室,说明其规模绝对不小。布达拉宫至今还保存着,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场景壁画。
松赞干布还遵从文成公主的意愿,在当地兴办汉学教育,禁止赭面习俗,派留学生去长安留学等等。
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改变了对唐地的侵扰政策,他从此脱掉毡服,改穿唐装,并派遣大量商团,开展与***的经济商贸往来。松赞干布对唐代宗和唐高宗也竭尽恭敬,政治上承认***宗主国身份,私人情感上,以女婿身份自居。
由此来看,至少从政治层面,文成公主不存在“幸福的障碍”。
认为文成公主不幸福的理由就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九年婚姻,未有一儿半女,所以有人推测,文成公主形同侍女,根本得不到松赞干布的宠爱。
其实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松赞干布一生只有一个儿子,传说中他最宠爱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也是无子,松赞干布本人也仅仅活了33岁。
唐朝和吐蕃和亲,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通过和亲,双方可以摆脱兵戎相见的那种情景,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藏友好交往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藏友好交往历史***概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