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与长辈谈论历史***六百字,与长辈谈论历史***六百字作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的,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管仲病榻论相”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怎理解?
  2. 大家知道自己太爷爷的事情吗?如果知道,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3. 父母逐渐年迈,如何与老人和睦相处?

管仲病榻论相”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怎理解?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这个说法好像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本应该就是学习历史的最终价值所在。

之所以不能理解,或许跟所接受的教育有直接关系。比如:知道这个世上曾经有个成吉思汗,他有多么伟大,能把他的年谱背的滚瓜烂熟,甚至还知道成吉思汗究竟有几个老婆,私生活怎样等等这些。而不知道成吉思汗究竟因何而伟大??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成吉思汗。还谈什么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管仲的话固然要听,有道的人懂得如何善用其人,或者如何去改变其人再加以利用。

所谓老人言,大都源于人类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总结。

无奈管仲遇到的是个无道昏君,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管仲病榻论相,折射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很值得后世之人镜鉴!

管仲是辅佐齐恒公实现霸主大业的一代名相,智慧才能卓著,深得孔子称赞。齐恒公担心管仲死后无人接班,在管仲病榻问相,回答隰朋等人不适合为相后,齐恒公提到自己宠幸的三个近臣:易牙、开封、竖刁。管仲均一 一否定。并告诉恒公说,易牙将自己的儿子烹煮给你吃,来孝敬你,你想想,连自己的至亲骨肉也不爱惜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开封这人,父亲死了作为儿子却不去祭奠,这样的不孝之子不会忠诚于你。至于竖刁,自宫以伺候你于身边,你想,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是不会真正对你好的,这三个人实在属于奸侫小人,我在世时他们的不敢妄为,是忌惮我,你以后要远离他们!管仲死后,恒公把三人赶走了。但时间一长,恒公觉得没这三个弄臣在身边陪伴,没人献媚讨好,一点不开。于是又把三人重新安排进宫伺候自己,果不其然,三人结党营私,独揽大权,并将病榻中的恒公封闭于寝宫活活饿死,以至几十天后尸体都长出疽来。

齐恒公作为一代霸主,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的却让人深思。也充分证明了管仲的识人之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至古以来,因识人用人上的失察导致的悲剧很多。当然原因很多,如我们今天讲的两面人,善于伪装自己,极不易察觉。但识人用人者自身存在的人格上的缺限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才是最致命的。在古代,必尽管仲这样的人极少,而恒公这样的人居多。

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与长辈谈论历史事件六百字作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常生活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必尽老年人走过的路,办过的事,见过的人比年轻人多得多,阅历经验使老年人在一些普通的事上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多听听老人的建议是有好处的。但也不能凡事都听老人之言,往往经验阅历也会变成束缚思想的羁绊,有的也会变得和械僵化。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管仲论相,是从国家需要,以及个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出发;

齐桓公推荐三个宠臣,只在乎个人的感受,以偏概全。

“管仲病榻论相”,管仲从人性出发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但是齐桓公从自己的喜好出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经历有智慧的老人,看事情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长者观点和建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吸取其中的精华,而不是一味地反感。因为那是长者的智慧结晶。

管仲是一个务实的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长期工作在第一线,选拔人才,观察人才也是他的职责。在他的著作《管子》里,就提出了当时很先进的人才管理思维

管仲在临死的时候,给齐王选择宰相的建议,直接否定了齐桓公推荐的三个人: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这是管仲通过长期观察而得出的结论。

只是齐王自己后来错误决定,辜负了管仲。齐桓公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误,造成了一个国家的衰败,其教训不可谓不深,也给了我们启发:

1.长者的建议往往更为全面实在,一个有智慧的旁观者能给出最中肯的意见。

齐桓公维护三个人的理由,只是从一两个方面来评判一个人,而且还是让齐桓公自己开心的事,没有看到背后的真实。齐桓公从个人的喜好评判一个人,现实中我们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管仲知道这三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他临终前,齐桓公请他推荐相位接替人。

管仲说:“知臣莫如君。”他想试探一下齐桓公的真正意图。

因为,晚年的齐桓公日益骄傲昏庸,正宠幸着三个人:一个是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个是背弃自己父母祖国的卫公子开方,还有一个就是为了亲近讨好齐桓公而***自己的竖刁。

齐桓公问管仲:“易牙如何?”

管仲答:“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

管仲又答:“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齐桓公再问:“竖刁如何?”

管仲再答:“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接着,齐桓公又问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能否接替相国之位。

齐桓公问:“鲍叔之为人何如?”

管仲病榻论相这个典故已是千古名言,大多数网友都知道,甚至能背诵下来,如何把这个用人之道运用到现实中,我想少之又少,李世民魏征典型唐朝大治,当今职场也是如此,有些领导不看长处,专挑别人毛病,拍马庇得到重用,这样的企业不会太好,董明珠的用人之道,重用人才,轻视拍马庇者,或者是不屑一顾。领导身边站着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一天到晚总是看着领导脸色行事,其企业也好不到哪去。

大家知道自己太爷爷的事情吗?如果知道,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我的太爷爷,应该是曾祖的爷爷,到我这里,起码六辈人(我,父亲,祖父,曾祖,曾曾祖,太祖),上百年的历史,故事只能是道听途说。

小时候我得了一种怪病,白天好人,夜里闹腾,到大医院全身检查一切正常,后来奶奶抱我去看大仙。

谁知大仙一看我,马上称香童来了,她说我们保家堂上有人,死后一直在山上修练,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你还别说,经"大仙"治疗,我的病好了。

后来,我听奶奶说,奶奶听她奶奶说,太爷爷的故事。

太爷爷是个***子,脸上长满麻坑,人们叫他陶***子。

太爷爷有一次进山打猎,救了一只大狐狸。据说大狐狸当时偷喝了人家不少酒,醉倒在山坡上,被人逮个正着,人们恼它偷东西,准备打死它,扒下狐皮买个好价钱,太爷爷觉得它可怜,就用两只野兔二只野鸡换下它,然后等它酒醒,把它放回大山里。

太爷爷没当回事,却有了因和果。大冬天过狐狸河桥,冰面突然踏陷,太爷爷人掉进刺骨的江水里,眼瞅着生命不保,却见他从下游上岸,拍拍手啥事没有。

土匪抓去做苦力,一屋子人全被烟闷死了,等家人去万人坑收尸时,发现太爷爷坐在死人堆里。

这种事发生很多,简直叫人不可思议。

太爷爷是在八十岁那年死的,死前十分清醒,告诉太奶奶,自己大限到了,下面有人上来了,不要太伤心,说完阖目而逝。

我连我爷爷都没见过,就更别说太爷爷了。我小时候听父母讲,我们的老家是山东省登州府,从现在看就是文登、莱州那一带。

可能是在我太爷爷那一辈,举家从山东龙口上船,飘洋过海到辽宁,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这一家子人当中的老二乘坐的那条船就失踪了。也不知道是因为风暴使他们乘坐的船沉入了海底,还是被大风给刮别的地方去了。反正这个老二他们这一枝的人,从此就渺无音讯。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祖上就留下了一句话,后代子孙以后不管到哪儿,都得先想尽办法寻找二老爷子,打听他们那一枝人的下落。

我姓李,堪称天下第一大姓氏,人数众多,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可以说我的一家子随处可见。但是我的父母告诉我,我们真正的一家子就是那些寻找二老爷子的人和二老爷子的后代们。

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姓氏观念比我们前辈淡化了很多。我父母那一辈儿的人碰了姓李的还打听打听这事儿,到我们这一辈儿就好像没多少人关心这个事儿了。

在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在打听过程中,还真碰上一位,但是他们不是二老爷子他们那一个枝的人,而是他们的祖上也传下来了一句话,也是让他们寻找二老爷子。虽然辈份已经无据可考,但是可以证明我们是真正的一家子。

从那之后,我们就像亲戚一样走动,现在已经持续三代了。不过现在巳经天各一方,只能保持节日礼貌性的问候了。往后社会越发展,像这类的关系就越松散,要我看以后下一代的这种关系就很难维系下去了。

我太爷爷是个小货郎,我爸是长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过年回老家,他都会带着我去赶年集,年龄小不太记得其他事,只记得他给我两根油条,油条是个圈儿那样的,用绳子穿着!

谢谢邀请!

在我出生前的十多年,也就是解放前,我的祖父就已经去世,祖父是五十六岁壮年年龄离世的,我没见过爷爷,所以更不知道太爷爷了。

有关祖父的一切是从我妈妈口中得知的,祖父和大伯父人缘都很好,这是我懂事儿起听街坊常谈论的,村上谁家起了***,或家里发生了什么难事儿,都会找我的祖父和大伯父出面帮忙解决。人常说,好人不长寿,不幸的是大伯父因祖父去世后,担当家庭十一口人重担,操劳过度二十九岁英年早逝,那时我国还没有解放。祖父和大伯父给我辈留下来好多个干叔叔及干哥哥。

父亲一直在外工作,爷爷和大伯父与世长辞后,村上的调解***就自然而然落在我叔父的肩上,叔父是解放前初中毕业生,钢笔字、毛笔字写的真好,这是我亲眼所看到的,街坊四邻过年的春联以及红白事儿都会请叔父帮忙,我心里一直挺敬佩我的叔父。

单从祖父及父辈两代人热心助邻的人格及人缘关系看,我想我的太爷爷也准是个大好人。

我的太爷爷是1***6年去世的。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因为他既吃得饱又穿得暖,而且还不依靠我爷爷赡养。

当时我们村经常有拉煤的货运列车通过,铁路上免不了有货车车厢缝隙中漏下来的煤,而我太爷爷几十年就干这一种营生,每天都去铁路上扫煤,就靠这个养活自己,在六七十年代,他甚至可以经常吃上大块的猪肉。

1***6年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去扫煤,扫得累了,就像以前一样,坐在自己扫的煤堆上休息一会儿,但是,这次的煤灰里含有高浓度的硫酸。

他很不幸被烧伤并感染了,几天后就去世了。

他去世后,村里信用社的人过来,主动把他的存款送了过来。

老爷子的存款居然有70多块,也就是说,连他自己的后事,都是我爷爷用我太爷爷的钱处理的。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

父母逐渐年迈,如何与老人和睦相处?

父母年纪大了,但是自己又要为了家庭在外奔波,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在很多家庭中都有出现,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并且出现的问题都会比较棘手。

如何解决高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掌握一些人格知识,虽然不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可以缓和一些紧张关系。

1如果父母对物质比较关心,那就多给父母买一些东西,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心理需求。

2如果对物质不太看中,更重视亲情,那么就要通话,勤回家,接过去住几天等。

3如果父母自立能力比较强,有自己的圈子,那自然是最省心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了他的情感上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由发挥。

4如果父母比较有掌控欲,那么就要多沟通,尽量做饭相互体谅,让孩子多回家,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

謝謝!這是一個很有普遍意義的話題,因為几乎是每一戶的家庭中都會有隔輩人相処的問題。如今社會發展飛速,不同年代生長的人,雖為一家,但時代印記的烙痕總是客觀的附著在各自人的身上,觀念上的差異往往便無意間形成了人們常說的‘代溝’。我認為,要解決好年輕人與父母相処好的關系,年輕人首先要做到發揚祖國優良傳統孝字當先,尤其是在父母步入晚年的生活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照顧好,當出現觀念上的不同時,要能給予充分理解和包容。當然做為父母,亦不能倚老賣老,要善於學習,與時俱進的盡自己所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不能固執己見的輕易責備孩子。多多地理解尤其是現今條件下的年輕人,他們真的是很不容易啊。相信,年輕人有了好的心態,老輩人主動化解掉所謂的‘代溝’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一定會福滿人間。謝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长辈谈论历史***六百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长辈谈论历史***六百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