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史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史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古代纪传体官定史书,如二十六史,包括从《史记》到《清史稿》,每一部的传中都是各个朝代的历史人物传记。
2.野史,一些不被官方认定的私人修史,有不少人物传记,如《穆天子传》、《赵飞燕外传》,其中不乏正史不敢些的内容,但是也充斥着不少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内容。阅读者需要仔细分别。
3.传奇、小说。开始是一些文人所写奇闻异事,其中夹杂了不少人物传,如《虬须客传》、《莺莺传》等,但是虚构成分也越来越多。
对这个问题不关注的朋友可能会一头雾水:“中国没有《清史》吗?”有,很多。
清朝甫亡,就有私著《清史》出现,如汪荣宝、许国英《本朝史讲义》、吴曾祺《清史纲要》以及日本人稻叶君山《清朝面世》先后出现。
民国三年(1914),根据易代修史的传统,时北京***宣布成列清史馆,赵尔巽任馆长。虽然此次修史的成果《清史稿》备受争议,但是清史馆一时间集中了缪荃孙、马其昶、柯劭忞等知名学者,并耗费了十四年心血,也是民国重要的文化工程。
南京民国***成立后,也曾起意重修《清史》,并以邵元冲、汪辟疆主其事,因时局动荡未成其事。1949年后,对岸由史地专家张其昀再次重修《清史》,但是由于史料分开收藏、难以集中,编修工作举步维艰,成果也遭到岛内刘振东等人的强烈质疑。除了官修《清史》,知名的也有数十家,如陈怀、孟森、萧一山等。
尽管如此,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无官方认可的《清史》存在。有鉴于此,经过五次动议,项目启动。2002年12月,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随后进入体裁体例讨论阶段、项目立项阶段,作为前期工作。最终确定《清史》分为《通纪》、《典志》、《史表》、《传记》、《图录》无大部分,各有专人负责。
因为《清史》中的很多内容与现今局势关系较复杂,所以处于边写边调整的过程中。截止目前,国家清史编纂工程资助下的清代史料、清史研究、清代文化研究已经陆续出版,作为该项目的附属成果。为完成这一与旧史体例完全不同的史书,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人员也都付诸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社科院夏春涛曾在文章里表达过学者们呕心沥血的努力,这不是夸张,修史之事很多由年高德劭的老先生主持,为不负使命,也确实几乎耗尽心力。科技史学者、中科院院士席泽宗老先生,城市史专家隗瀛涛先生,文化史专家龚书铎先生等等,就未等到《清史》编成就操劳过度去世。作为清史研究者,谨在此致敬。
在集体的努力下,截止2014年,《清史》已完成初稿。
民国初年(1914年)曾由北洋***设馆,赵尔巽任主编(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参与)编写有一部《清史稿》,前后历时十四年,记载了上至努尔哈赤,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的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当时编写人员的主观意识太浓厚,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决定在《清史稿》的基础上新编《清史》。
2002年8月启动《清史》编纂,2004年编纂工作全面启动。此次编纂工作以“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6亿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以保证其严肃性和专业性。
此次编纂由戴逸担任清史研究主任,马大正、朱诚如、成崇德为副主任,王晓秋张海鹏等人为委员。
戴逸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交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拟定92卷,***每卷约35万字,至2012年,全书已有95%的稿件到位,其中六易其稿,原本预计于2015年定稿问世,但是现在也好像没有问世(我才薄,身边资料较少,没有查到《清史》问世,有大神知道的可以点明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史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史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122.html